2025 年 7 月,一则来自 FTX 债权人代表 Sunil 的社交媒体爆料再次引发广泛争议:FTX 破产信托正式向法院申请,计划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49 个所谓“受限司法管辖区”中实施特别程序,暂停或中止对相关用户的债权清偿。这意味着,一旦方案获批,上述地区的债权人若未在规定期限内主动抗辩,或其抗辩被驳回,他们将彻底丧失任何赔偿权利。
在以“合规”为名行区别对待之实的动议中,中国债权人首当其冲。根据 FTX 自行提交的文件,中国用户债权规模在所有“受限司法管辖区”中高居第一,占比高达 82%。而所谓的“受限程序”实际上是在美破产法框架下,由破产信托申请的一个针对特定国家债权人的限制性清偿路径——只要对方来自 FTX界定的“高合规风险”地区,即可选择不予赔付。
在这场跨境清偿与监管博弈中,FTX是否真的面临法律上的“不能付款”,还是打着“监管合规”的旗号刻意规避高额债务?针对这一争议,本文将回顾 FTX 事件始末,并剖析其最新动议背后的逻辑漏洞与制度风险。
从神坛坠落:FTX的暴雷与破产清算
FTX 创立于 2019 年,由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SBF)与王子肖共同创办,凭借对高杠杆合约和加密衍生品市场的极致优化,一度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它曾汇聚红杉资本、软银、淡马锡等顶级资本的投资,并于 2021 年完成 9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估值飙升至 320 亿美元,SBF 本人甚至一度被奉为“加密界的巴菲特”。
然而,2022 年 11 月,一篇 CoinDesk 报道揭示了其关联公司 Alameda Research 的资产虚胖结构,其中大部分资产竟然是 FTX 自己发行的代币 FTT。这一不堪一击的信任结构在币安 CEO 赵长鹏宣布清仓 FTT 后迅速崩溃。短短十天内,FTX 倒塌,平台冻结用户资产,并于 11 月 11 日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进入破产程序后,FTX 的清偿进程备受关注。2025 年初,债权清偿正式启动,官方赔偿方案优先保障小额债权人,设定了“损失不超过 5 万美元”的便利类受偿标准,其赔偿金额按破产当日的币价计算,折合为 119% 的现金返还,表面上看相当慷慨。
但区域性限制逐渐浮出水面。自 2025 年 2 月起,已有迹象显示 FTX 正在排除特定国家债权人。Sunil 当时就曾警告称,中国、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的用户可能将被排除在首轮赔付名单之外。如今,这一预警已被正式制度化。
合规包装下的“受限处理程序”:一种隐性剥夺?
2025 年 7 月 2 日,FTX 破产信托向特拉华破产法院正式提交《受限处理程序动议》,请求法院授权在“潜在受限司法管辖区”内实施特别清偿路径,暂停对这些地区用户的资金返还。
动议中提出,所谓“受限司法管辖区”系指那些“法律和监管尚未明确允许向其居民清偿数字资产相关债权”的国家和地区,合计 49 个,涉及债权总额虽不足 5%,但中国用户债权高达其中 82%。一旦动议获批,若相关用户未在 45 天内提交异议,其受偿权将被永久剥夺,且其原有权益将被收归 FTX 信托重新分配。
表面上看,FTX 的理由似乎合理:在这些国家发放与加密货币相关的赔偿,可能触犯当地法律,甚至让信托管理人面临罚款或刑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借“监管限制”之名,行拒赔之实
首先,从法律层面讲,中国大陆虽确实限制虚拟货币交易及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服务,但并未禁止公民个人持有加密货币或主张与加密平台的债权。中国法院在多起判例中明确承认虚拟资产的财产权利属性,允许用户依法维权。而 FTX 的赔偿方案也并非以币兑币,而是以破产当日价格折算的美元现金清偿,这种做法与中国法律对“禁止虚拟币流通”的限制并不直接冲突。
其次,技术手段上,向中国用户支付赔偿金并非不可能。包括 Celsius 在内的多家加密破产平台已成功通过银行电汇完成对中国境内用户的赔付。FTX 此番以“监管不可控”为由推迟甚至放弃清偿的说法,在实践中站不住脚。
更关键的是,FTX 债权人异议程序形同虚设。普通散户想在 45 天内通过美方法院提出反对意见,需聘请美国法律顾问,翻译文书、提交材料,程序复杂、费用高昂。这种近乎“击鼓传花”式的异议窗口,更像是对普通债权人设下的技术性屏障。
缺乏独立监督机制的“合规裁决”
令人担忧的是,动议中所谓的“合规判断”,完全依赖 FTX 破产信托聘请的当地法律顾问出具意见。既不公开评估标准,也没有中立方介入审查。在实际执行中,这极易造成“避重就轻”的合规双标,将不便赔付的地区直接划入“受限区”,对这些债权人的权利予以一刀切剥夺。
本质上,这种机制扭曲了美国破产法的核心精神。美国破产程序的首要原则是“最大化债权人利益”,而非便利受托人规避风险。如果可以以合规名义划定“次等债权人”范围,任由破产方选择性清偿,无异于开了先例,让合规成为拒赔的挡箭牌。
加密破产的制度盲点:谁来捍卫跨境债权人的权利?
FTX 所设的“受限处理程序”,在逻辑、实体和程序三个层面都存在严重瑕疵:
- 实体正义缺失:以“不确定能否合规”为由推定禁止赔付,是对债权人基本财产权的漠视;
- 程序正义不足:异议机制对普通债权人而言操作门槛过高,难以有效行使;
- 机制设计失衡:缺乏第三方评估和监督,使得破产信托在“合规判定”中处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位置。
对于中国债权人而言,这不只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一种身份上的制度性歧视。在去中心化为核心理念的加密世界,国别与身份不应成为区分待遇的依据。否则,所谓“人人可参与的金融未来”,将沦为一句空话。
结语:谁为弱者发声,才是制度的价值试金石
FTX 的破产清算过程正揭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没有全球统一监管机制的背景下,跨境债权保护正在沦为法律灰色地带。而那些身处“受限区”的普通用户,成了金融灾难中最容易被牺牲的群体。
无论最终法院是否批准该动议,FTX 所提出的“受限处理程序”都应引发全行业、全社会的深思:在高举“去中心化”与“自由金融”的旗帜下,我们是否真的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权利平等的新世界?还是又一次重复了传统金融的历史错误——让权力者决定谁能获赔、谁被牺牲?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债权人、从业者乃至监管者共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