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虚拟货币的法律命运始终处于灰色地带,尤其当它成为刑事案件中的“涉案财产”时,更暴露出监管、执法与处置体系的不成熟与混乱。从早期的“办案即拍脑袋”、嫌疑人自处置,再到后来的第三方公司“接盘”与各地“摸着石头过河”,涉案虚拟币的处置实践一路跌跌撞撞、野蛮生长。直至近年来,尤其是在924新政与最高法课题调研推动下,涉案虚拟币的处置逐步走向制度化、合规化,试图构建一个跨司法、跨金融、跨境域的合法闭环。
本篇文章将带你系统回顾这一过程的演进逻辑,从PlusToken案引发全民关注的那一刻,到2024年全国司法系统迈出制度化探索的关键一步,涉案虚拟币的“前世今生”映照出一个加密世界与现实法律体系的持续碰撞史。
一、PlusToken案引爆舆论:加密传销巨案背后的资产处置疑云
2019年曝光、2020年判决的PlusToken案,是中国迄今为止影响最大、金额最高的加密传销案之一。刑事判决书显示,该平台共吸纳314,211个比特币、9,174,201个以太坊、110亿个狗狗币等八种主流虚拟资产,若按当时最低估值,已超千亿人民币,而按今日币价换算更是高达数百亿美元。
但引发币圈与法律圈更大关注的,并非传销犯罪本身,而是这些巨量加密资产的“后路”——在案文中披露:部分涉案币由公安机关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置变现,所得款项用于退赃。
问题由此而生:第三方是否具备处置资质?处置过程是否透明?天量币种是否可能对市场造成“砸盘”冲击?其定价、去向和收益分配是否合规?PlusToken案成为涉案虚拟币处置进入公众视野的起点,也揭开了中国司法在加密资产治理领域长期缺乏统一规则的现实。
二、野蛮1.0阶段:嫌疑人自处置与第三方“抽成模式”
在PlusToken案之前,中国司法机关对涉案虚拟币的处置多由侦查人员“灵活操作”:有的让嫌疑人登录平台自卖,有的让家属代为转出,更有甚者由第三方公司全权代处,并承诺“保值变现”。
这一阶段也可称为第三方处置1.0版本。操作模式多为OTC(场外交易)撮合:第三方联系市场上的OTC商家,大额吃单,然后分散倒入市场。司法机关不直接介入定价,也不设资金监管机制,唯一的目标是“快变现”。
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通常收取高达10%-15%的手续费。理由很简单:“币价波动大、出货难度高、兑换合规成本重。”事实上,这也滋生了巨大的寻租空间。一些第三方公司在与地方机关密切合作中攫取了巨额利润,也诱发了权钱交易、资产私吞、假转账等乱象。
虽然这一切在当时并不明显违法,但在法律与金融秩序尚未厘清之前,虚拟币资产处置成为灰色套利的热土。
三、禁令降临与“境外化”转型:2.0阶段的迷雾与创新
2021年“924通知”是拐点,它标志着监管态度从“限制机构”全面升级为“全面禁止”,个人、企业、平台均不能涉足任何虚拟币交易与服务。原本还能“打擦边球”的处置模式迅速陷入非法边缘。
由此诞生了处置2.0版本——“境外合规”成为新包装,“境内操作”则暗度陈仓。
新一代第三方公司在PPT中声称通过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合法加密管辖区完成币种处置,甚至附有“境外银行结汇单”以示清白。但现实中,大量交易依旧在境内通过对敲方式完成,结汇资金与真实虚拟币去向无法一一对应。
结汇单成为唯一“合规背书”,一些掌握特定通道的人反复操作,形成了“影子结汇”链条。由于交易透明度极低,一些公司表面“出币”,实则做账,甚至涉嫌洗钱。一时间,“处置业务”既成了技术活,也成了法律高危区,部分人士因此被异地公安立案调查,行业几近停摆。
四、转向制度建设:合规化3.0与香港“替身方案”的崛起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2023-2024年。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涉案虚拟币数量与市值的膨胀感到压力——无人处置,币价波动,退赃难度激增;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规范司法资产管理的呼声日益升高。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列为年度重大司法课题,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纷纷参与调研,尝试建立可复制、可追溯、可合规的标准机制。
在此背景下,处置3.0阶段逐步形成。其核心路径可总结为三步“合规闭环”:
1. 香港平台挂钩:借道香港持牌交易所进行资产处置;
2. 银行通道备案:处置所得汇入香港银行,由其报备国家外管局;
3. 财政账户入账:结汇入境后,由司法系统指定账户接收,并通过财政两条线支付合法服务费。
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均已尝试通过“香港路径”处置涉案币种,北京产权交易所作为中介桥梁成为标杆案例。该模式既缓解了合规压力,又让处置利润回归财政体系,部分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主导这一流程,原有靠“资源”生存的第三方公司逐步被边缘化或转为合规供应商。
五、未来展望:合规制度建设亟需顶层设计与统一规范
尽管目前3.0阶段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司法机关间操作差异巨大、外汇回流流程复杂、第三方合作机制不清、服务费用缺乏透明定价等。
因此,笔者建议:
- 由省级司法机关作为唯一处置主体,设立专项账户,统一操作;
- 建立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协调机制,制定处置行为规范及信息公开制度;
- 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动,构建跨部门“绿色通道”;
- 鼓励大型国有银行主导处置流程,提高专业性与风控水平。
《人民法院报》近日刊文指出,可探索在央行、外管局监管下,由合格第三方在合法司法辖区变现虚拟币资产,遵循市场定价机制。此类政策信号预示,司法系统正向更加透明、高效、国家化的治理路径迈进。
结语:一个加密世界的现实回归
“从来没有一种事物像比特币一样,让法律如此纠结。”这句话道出了涉案虚拟币处置的时代困境。
它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法治命题。在国家治理日趋精细化、跨境监管体系日渐成型的背景下,涉案虚拟币不再是法律真空中的“烫手山芋”,而将成为检验司法现代化、财政规范化与金融合规化的试金石。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