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企业加速融入美国银行体系 拓展金融版图重塑合规路径

随着美国监管环境日益向加密产业倾斜,加密货币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军传统银行业。在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后,政策友好信号愈发明确,不少加密企业看到了与主流金融体系深度融合的窗口期,并迅速采取行动。

 

纽约总部的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日前宣布,正寻求获得由美国货币监理署(OCC)颁发的国家银行信托执照,这一资质被视为连接数字资产与主流金融体系的“战略支点”。Circle 表示,这将是数字金融走向制度化、合规化的重要一步。

 

Circle 并非孤例。加密支付公司 Ripple 和加密资产托管商 BitGo 同样申请了国家信托银行执照。而另一家老牌加密交易所 Kraken 也计划在近期推出包括借记卡与信用卡在内的消费金融产品,意图覆盖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场景。

 

Kraken 联合首席执行官 Arjun Sethi 对《金融时报》表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我们希望用户能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加密资产交易与日常金融消费的整合体验。”他透露,Kraken 的银行卡产品最快将在月底上线。

 

从“去银行”到“拥抱银行” 加密公司心态彻底转变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加密企业从过去“去中心化、去银行化”的激进立场,逐步过渡到“制度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戴维斯·赖特·特雷梅恩律所合伙人马克斯·博尼奇(Max Bonici)指出:“曾几何时,加密公司声称不需要银行、不需要监管,现在却在争相申请执照。”

 

这种心态变化并非偶然。一方面,加密行业在经历FTX、Terra、Celsius等一系列信任危机后,已充分认识到合规监管对于市场信任和长远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信托银行地位可以免除企业在各州分别注册的繁琐流程,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全国扩张效率。

 

虽然国家信托银行不能像传统银行那样发放贷款或吸收公众存款,但它允许公司开展托管、清算和支付等核心业务。这为加密企业提供了一条“轻量化牌照”路径,有利于其在不直接承担全面银行义务的情况下嵌入传统金融网络。

 

与稳定币立法联动 银行牌照争夺战正酣

 

此次加密企业竞相获得银行立足点的背后,还有一股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美国国会对稳定币立法的加速推进。

 

《Genius法案》正推动稳定币发行纳入主流金融监管体系,拟规定只有获得银行执照或国家信托资格的机构才能合法发行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此举一方面提升了稳定币的信用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发行机构提出更高准入门槛。

 

Pillsbury 律所合伙人 Adam Chernichaw 表示:“立法将稳定币明确纳入合规路径,实质上为其提供了合法货币替代品的地位,同时也迫使发行方与监管结构深度绑定。”

 

当前,稳定币已经成为全球支付和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不仅交易员用它们在法币与加密之间切换,跨境支付、链上结算、美元替代等场景也在迅速扩展。Circle、Tether 等公司正因此加紧与监管对接,抢占合法发行者身份。

 

Ripple 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透露,公司已向美联储申请开设主账户,以便直接托管其发行的稳定币储备。如果成功,将使其拥有与传统银行相同的央行结算渠道,意义非凡。

 

金融科技与加密资产融合趋势加速

 

加密企业的“银行化”趋势,也与更广义的金融科技发展形成合力。Robinhood 作为加密与股票交易融合的代表平台,首席执行官 Vlad Tenev 表示公司将在今年秋季推出银行服务,致力于打造一站式财务管理平台,涵盖投资、支付、税务与遗产规划。

 

总部在伦敦的数字银行 Revolut 也通过加密交易带动营收增长,计划未来申请美国银行执照;而Klarna等消费信贷巨头也将加密货币纳入其产品战略,谋求支付创新与资产配置新途径。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在内的华尔街巨头也在悄然布局发行自家稳定币,等待监管大门彻底开启。

 

不同行动路径下的融合逻辑

 

尽管多数加密公司正主动申请国家执照,仍有一部分选择“技术整合+外包合作”的方式参与金融服务。

 

Kraken 便是其中之一。其已在怀俄明州持有特许牌照,但在推出银行卡、储值账户等服务时,选择与传统银行或金融科技平台合作,而非申请全面执照。Arjun Sethi 直言:“我们不是来做房贷生意的,而是专注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这种策略体现出加密行业对“可控合规”的理解正在成熟:并非所有产品都需全权自营,更重要的是找到监管容许的接口,借力布局传统金融市场。

 

结语:金融版图重塑的前夜

 

随着监管框架逐步明朗,加密资产正从“金融边缘”迅速走向“金融核心”。无论是申请银行信托执照,还是推出借记卡和稳定币账户,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趋势:

 

加密货币不再是挑战者,而是建设者;不再对抗规则,而是在制度之内重构规则。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加密行业争夺“合法性”的阶段,那么今天,它正在争夺“基础设施地位”。

 

未来的银行,不仅是传统资产的管理者,更将是链上资产的桥梁。加密企业的金融化尝试,正在让这一未来加速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