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金库竞速开启 新一轮SPAC借壳潮如何重塑企业融资路径

自2020年Strategy(前称MicroStrategy)开启“企业买币”先河以来,持币上市公司的模式迅速从少数人的冒险演变为一股席卷资本市场的热潮。如今,五年已过,Strategy的比特币战略已成为一种模板:用企业信用发债买币,以股价上涨作为融资循环的燃料。这不仅改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公司类型——没有客户、没有业务、没有盈利模型,只有比特币和上市计划。

 

在这一背景下,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再次成为热议焦点。SPAC,本质上是一个尚未有实质经营但已募资完成并在交易所挂牌的空壳公司,等待与目标企业合并完成上市。过去,它曾因监管套利与快速上市特性成为热门工具。而现在,它正成为比特币储备型企业登陆公开市场的首选渠道。

 

与Strategy的先做业务、后买比特币不同,这一批“新派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先大规模买入比特币,再用SPAC借壳上市,打造一个没有现金流但拥有大量BTC储备的“比特币载体”,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另类的“纯币敞口”股票标的。代表性项目包括由Anthony Pompliano支持的ProCap、获得Tether与软银支持的Twenty One Capital,以及号称“加密界贝莱德”的ReserveOne等。

 

这些公司通常不具备传统业务属性,而是更像一个杠杆化的比特币对冲基金。它们募集数亿美元,用于直接购入比特币,并承诺通过PIPE(私募股权投资)与可转换债券持续扩充仓位。其核心叙事是:用资本市场资金完成“比特币财库”的极速构建,然后再将其证券化上市,供市场投资者交易。

 

这一模式虽然高风险,却具有三重诱因:

 

第一是时间窗口。

 

在政策不明朗、市场情绪高涨的背景下,SPAC提供了一种“抢跑通道”。相比传统IPO需要12至18个月周期,SPAC借壳上市理论上只需4至6个月。尽管加密公司上市仍需面对额外审查(如Circle最终选择转向IPO),但SPAC的“预先募资、后并购”结构,依然赋予了快速上市的可能性。

 

第二是包装优势。

 

公开股权结构给了这些公司一个标准化接口,让对冲基金、ETF、散户投资者都能轻松将其纳入投资组合。股票代码比Token更容易获得主流金融系统的认可,SPAC也能避免被美国SEC贴上“投资基金”标签所带来的合规难题。

 

第三是叙事自由度。

 

SPAC公司在上市前不需要提交详尽的盈利预测和业务模型,这让他们能更大胆地描绘未来愿景,比如“年底前持有10亿美元BTC”之类的目标,而无需提供即时业绩支撑。这种自由在传统IPO架构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散户投资者需要意识到,购买这些SPAC衍生出的比特币股票,并不等于直接持有比特币。你买的是一家公司的治理能力、战略执行力和市场叙事的可持续性。如果比特币价格上涨,这些公司股价确实可能表现强劲,甚至超过BTC本身(如Strategy曾出现过的“涡轮效应”)。但如果市场转向,它们可能面临债务成本上升、股权稀释、赎回压力、估值塌陷的多重打击。

 

不同路径的SPAC比特币金库公司正在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探索:

 

- Twenty One Capital 持有超3万枚比特币,部分用于链上低风险收益策略,并计划构建比特币原生借贷市场和资本工具。

 

- Nakamoto Holdings 与KindlyMD合并后,成为PIPE融资历史新高的加密上市公司之一,其愿景是将BTC敞口证券化并推出混合型金融产品。

 

- ProCap Financial 计划扩展至借贷、质押和加密收益产品,为机构客户打造收益导向型比特币接触路径。

 

- ReserveOne 则不仅聚焦比特币,也涉足以太坊、Solana等多资产组合,试图以主动管理策略复制贝莱德在传统金融中的角色。

 

这些公司各有策略,但共同点是通过SPAC结构绕过传统业务积累与风投融资路径,直接将比特币作为资产核心进行包装并上市。他们创造的并非产品,而是比特币结构性载体。

 

然而,随着这些公司步入公开市场,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 合规、审计、资金托管等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需求上升;

 

- 市场监管对资产成分、估值模型的严格审查开始显现;

 

- 创始团队往往缺乏处理极端市场情绪的经验;

 

- 市场情绪一旦逆转,杠杆化的模式将放大损失。

 

未来,这类比特币SPAC公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大因素:比特币价格周期的走向、机构对其合法性与透明度的认可、以及创始团队的资本运作与危机管理能力。

 

而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这类股票标的,意味着选择了一种“间接参与加密牛市”的方式。它不如ETF直接、也不如冷钱包安全,但它具备一种金融产品所特有的可交易性与被主流投资组合接受的可能性。

 

正如Strategy曾经用可转换债券创造出比特币牛市下的股票奇迹,如今新一代比特币SPAC们也正试图复刻这场金融工程的魔术。但在魔术背后,是否有足够扎实的支撑,才是投资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热潮之下,故事很多,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比特币本身未必是最大变量,人心与制度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