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先机之后,世界必须重新认识区块链

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GENIUS法案》,这一标志性立法宣告美元稳定币进入合规时代,并确立其作为全球链上价值交换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纸法案,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战略意涵和全球影响,足以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尼克松冲击”相提并论。全球金融格局,或许正被悄然重塑。

 

长期以来,中文世界乃至许多非美元经济体,对美元稳定币的关注多集中于其带来的“新经济机会”与资产红利,而对其背后潜藏的系统性挑战、货币权力重构甚至金融殖民逻辑,关注严重不足。而今,美国在稳定币立法上的突袭式推进,彻底打破了此前全球对于区块链监管缓慢和模糊态度的幻想。一场链上货币霸权的合规化战争,已经爆发。

 

链上美元已经完成全球部署

 

过去几年,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早已渗透拉美、非洲等地基层经济。在尼日利亚,USDT 已占据三分之一的交易活动;在阿根廷和巴西,稳定币支付深入民生。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通胀严重,这些国家对链上美元的“金融入侵”几乎毫无防御力。在这些地区,部分经济活动已经完全游离于本国金融体系之外,成为“链上美元区”的组成部分。

 

这种无声的吞噬并非偶然,它是链上技术开放性、美元霸权惯性与美国监管策略调整的合力产物。区块链作为一种无需许可、全球对等的技术底座,其“降维打击”能力早已被专家预言。而稳定币作为其货币表达形式,更在制度空窗期悄然完成了全球部署。如今,特朗普政府只不过在原本已经压倒性的布局基础上,“合规”地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这场战略上的“闪电战”,让绝大多数国家措手不及。

 

过去十年,谁在装睡?

 

令人唏嘘的是,这一局面其实早有迹可循。从 2014 年起,关于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讨论在中国学界与产业界就曾多次高涨。在 Facebook 公布 Libra 稳定币计划后,监管层也组织过多轮调研、闭门会议和技术评估。大量研究报告清晰指出了去中心化账本系统对传统金融架构的颠覆性影响。学者、专家甚至行业从业者都曾发出过一次次警示。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并不是缺乏知识储备,也不是论证不够清晰,甚至连政策建议都曾被反复提交。真正的问题,在于集体层面的“装睡”——一种理性冷漠的延迟决策机制,在制度不确定性中追求短期稳定的本能选择。很多国家的监管者,明明知道区块链与稳定币将带来结构性冲击,但因为担忧短期秩序混乱、担心动摇既得利益结构、害怕犯错,于是宁可不动,不如慢动,最终错失先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AI。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迅速行动:大模型、监管沙盒、资金扶持、人才竞赛……科技、政策与资本高效联动。在 AI 面前,人们敢于承担风险,敢于下注未来。但在区块链和稳定币面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保持观望”共识,谁都不愿意打响第一枪。如今,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链上美元成为超主权网络的起点

 

特朗普签署《GENIUS法案》不仅是一次技术政策上的胜利,更是一次金融地缘的精准出击。它让一个分布式、无需许可、与美元1:1锚定的稳定币网络,拥有了完整的法律身份与清晰的监管框架,并将这个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纳入美国资本体系之内。

 

此举等于宣告:一个“合规的美元互联网”,已经正式上线。

 

它以稳定币为基础,以以太坊等公链为通路,以钱包、合约、支付网络为执行层,借助 Circle、PayPal、Stripe、Visa 等科技金融企业铺设渠道。链上美元成为无需国界、7x24 小时运作的“金融基础设施云”,从支付清算,到跨境结算,再到价值储存,其功能已全面覆盖传统银行。

 

而对所有非美元主权国家而言,这不再只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趋势,而是一个立即需要回应的挑战。

 

其他国家如何应对?

 

现实中,很多国家依旧希望用发牌照、设联盟、搞试点等传统方式去追赶稳定币潮流。但说实话,仅仅发个稳定币牌照、办场发布会、上线一个新币种,并不能弥补整个生态的缺失。链上货币的竞争是体系级的,它要求完整的开发者网络、基础设施配套、钱包接入、支付场景、金融服务和全球流动性。

 

没有技术、资本与战略三者深度结合,没有持续十年级别的系统投入,没有用户从“美元稳定币”转向“本币稳定币”的结构性诱因,是不可能真正破局的。

 

这并非不可为之,但绝非轻而易举。一旦选择做,就必须像 AI 那样,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科技项目全力推进,激发开发者、投资者、创业者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仅靠几个金融巨头闭门造币。

 

为何必须正视这场落后

 

现在最该做的,不是争论是否要参与,而是承认:我们确实错过了一个周期。我们曾有充分的认知、扎实的研究和不俗的技术力量,却因集体保守,错失窗口。

 

这不是情绪释放,而是重启逻辑的开始。

 

我们要重新认识区块链的技术属性与制度可能性,要理解它不仅仅是金融技术的升级,更是价值转移与制度架构的一次重构尝试。它赋予个人、企业、国家前所未有的编程金融权力,也提出治理、审计、合规的新命题。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我们在全球数字经济网络中的角色,是躲在边缘看美国在主导未来,还是重新进入棋盘,在下一轮秩序重构中夺回话语权。

 

写在最后:不要再装睡了

 

《GENIUS法案》不过是美国正式出牌的开端,更严峻的全球博弈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再沉溺于对过去繁荣的回忆,不能再因短期利益而裹足不前。面对现实、承认误判、重启思维、投入资源,也许并不能立刻赶上,但却可能在未来赢得重新入局的机会。

 

在这个新的数字金融秩序起点上,我们或许应该郑重地,对区块链说一句迟到的对不起。

 

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