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立法开启新冷战 数字货币秩序重构的时代来临

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GENIUS法案》,标志着全球金融格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虽然美国每年都通过成百上千条法律,但这一次的稳定币立法无疑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堪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相提并论。它不仅重塑了美元的数字生命线,更点燃了全球关于货币主权、金融基础设施与技术主导权的新一轮激烈博弈。

 

被忽视的革命:稳定币并非突袭,而是十年布局

 

长期以来,中文语境中的稳定币话题更多集中在财富效应和技术创新,而对其可能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与地缘金融风险重构,关注极为有限。更少有人直言:中国在这一场事关国家货币竞争力的长期博弈中,已经明显落后,并且处在愈发被动的位置。

 

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所有非美元主权国家,如今都已走入一个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战局。在这场看似抽象、实则深入生活肌理的数字金融战争中,美元稳定币凭借其技术优势、信用基础与法律合规,已经悄然渗透进全球链上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巴西、阿根廷和尼日利亚等地,USDT 和 USDC 等美元稳定币不仅成为抗通胀资产,更逐渐演化为日常支付工具。据报道,尼日利亚多达三分之一的日常交易活动依赖USDT,而这部分经济活动完全游离于国家监管与税收体系之外,实质上被纳入了“数字美元经济区”。

 

数字殖民正在进行,传统对策已然失效

 

当金融数字化深入至底层结构时,国家治理的惯性机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严控、封杀或另起炉灶的方式应对稳定币冲击,然而这种“关门政策”在技术穿透力面前几乎毫无作用。更严重的是,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和AI等关键赛道竞争中,这种保守策略往往演变为长期掉队和战略性退场的温床。

 

最近,多个国家宣布将发放稳定币发行牌照,并试图构建自主的链上货币生态体系。然而问题并不在于“能否发行”,而是“谁来用、怎么用、用得广”。要撼动美元稳定币构建的全球网络,仅靠政策扶持和一次发布会远远不够。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广泛分发、用户替代、开发者支持与真实商业场景的集成。这不只是一个货币替代,更是一个生态迁移。如果传统金融领域与美元竞争难度为十,那么在链上金融与美元稳定币抗衡,难度至少乘以十倍。

 

我们不是没有准备,而是集体“装睡”

 

稳定币并非横空出世。从2014年开始,围绕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研究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圈早已有所开展。2019年Facebook推出Libra计划后,更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货币数字化和金融去中介化的广泛警觉。无论是中国的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是各大高校智库与金融研究中心,都曾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度分析。可以说,理论上我们并不落后,反而在许多方面具备领先的理解与认知。

 

那为何仍陷于被动?答案或许是:集体“装睡”。在政策层面,很多国家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技术泡沫等考虑,选择了对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发展采取观望甚至压抑的态度。尤其在拜登政府时期,全球主流对美元主导下的加密金融发展普遍持谨慎态度,部分政策制定者误判形势,以为稳定币将昙花一现,不具备制度性突破的基础。

 

然而这一切在特朗普回归白宫后迅速改变。这位“掀桌子总统”敏锐地嗅到了稳定币与国家金融霸权之间的潜力契合,一举推动立法,打破了沉默。他知道,在全球观望者尚在犹豫之时,美元稳定币早已完成了用户网络、开发者网络、交易场景和基础设施的全球部署。棋局早已铺开,他只是顺势落子,将美元稳定币以合法形态推向全球。

 

各国在梦中失守,而美国已开始收割

 

这种转变之快令许多国家措手不及。例如在澳大利亚,央行虽然在2023年便完成了CBDC与稳定币的试点工作,甚至技术评分极高,但最终仍因商业银行强烈反对而选择“留中不发”。在新加坡,原本对区块链和数字资产长期持包容政策,但在2025年大选更替之后,态度发生重大转变,政策层面开始担忧稳定币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结构性冲击。而这些变化背后无一例外地反映出:大家都知道稳定币终将改写货币结构,但都希望这场“革命”不要在自己任内爆发,不要打破既有秩序的安逸。

 

对比AI的发展则更加讽刺。在AI领域,全球各国争相拥抱创新,投入巨资,迅速部署,不惜重构法律框架和产业路径。而区块链与稳定币明明具备同样甚至更高的颠覆性,却被有意无意地冷处理。AI可以抢算力、抢模型、抢数据,为何在数字货币领域,却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灰犀牛?或许正如一位金融官员所说:“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面对。”

 

一纸法案引爆金融战局,全球进入新冷战时刻

 

GENIUS法案的通过,不仅让美元稳定币合法化,更让它上升为国家战略工具。这张王牌,不仅仅是金融创新,更是地缘金融重构的主动进攻。从今天起,世界所有非美元经济体的财政部、央行与金融监管者都无法再将稳定币当成“技术观察对象”,它已经变成一道绕不过的现实挑战。

 

它打破了“可以等一等再研究”的政策幻觉,终结了“先观望别国再试点”的监管缓冲期。这是一份清晰的战书,也是一场技术、制度与主权之间的角力,它将深刻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下一步怎么办?

 

面对这种新局势,各国需要的不仅是补课和追赶,更需要一次彻底的认知重构。我们需要放下傲慢与偏见,对区块链说一声“对不起”。不是情绪性的反思,而是从国家战略、技术治理、金融架构、产业演进等维度重新评估这一技术的长期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区块链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重构逻辑,重塑对稳定币的治理想象,打造自己的链上货币体系和数字金融命脉。我们需要一个更主动、更包容、更前瞻的制度体系,为本国货币在全球链上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愿意从这里重新开始,或许未来几年全球稳定币的格局不会是美元一家独大,而是多币共存、多极竞争、去中心化更进一步的现实。

 

在数字时代的货币战中,错过第一次机会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是否还能拥有第二次登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