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集体抗议银行征收数据访问费 加密公司同步发声要求保护用户权利
美国金融科技与加密产业正在掀起一场捍卫“开放银行”原则的战役,矛头直指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原因是,摩根大通近期向多个金融科技公司发出通知,称未来访问用户银行账户信息将收取高额费用,这些此前可免费获取的数据,是许多金融科技和加密平台赖以生存的关键基础。
Venmo、Coinbase、Kraken、Hiro、PayPal、Plaid 等科技公司对此反应激烈,纷纷指责银行正试图通过控制客户数据来主导市场秩序,抬高竞争门槛、压制创新,并要求联邦政府立即干预这一趋势。
摩根大通发出“价格信号” 引爆行业反弹
这一争议的核心,是摩根大通即将启动的数据访问收费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对某些类型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支付类应用——收取的年度费用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近期财报会议上辩解称,为建立安全的数据共享系统,银行付出了巨额投入,因此“合理收费”理所应当。
但许多行业人士并不认同这一说法。AI 理财应用 Hiro 的创始人伊桑·布洛赫指出,合理的成本补偿可以接受,但若收费过高,将可能“扼杀整个生态”。他警告道,如果摩根大通成功带头收费,其他银行势必效仿,整个金融创新链条将遭受打击。
特朗普政府立场反转 引发政策混战
这场风波的背景,还包括政策层面的反复。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第1033条,消费者拥有对其金融数据的主导权,而非银行。拜登政府据此推动了“开放银行规则”的出台,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客户授权的数据共享行为收取额外费用。
但在2024年底,特朗普政府宣布拟撤销这一规则,并在近期对相关诉讼案选择撤回。这被解读为向银行阵营倾斜的明显信号,一度令金融科技行业陷入被动。但随着摩根大通公开定价表并准备执行,行业各方迅速组织起来,试图逆转形势。
两大金融科技行业协会——北美金融数据与技术协会(NFDATA)与金融技术协会(FTA)——近几周已密集拜会财政部官员,并敦促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捍卫开放银行框架。CFPB被要求在7月29日前就该案提交法律回应,或将成为关键转折点。
加密行业发声 加入数据自由保卫战
加密货币企业同样处于这场博弈的前线。Kraken 联合CEO 阿琼·塞蒂在X平台(原推特)上怒斥道:“这不仅仅是费用问题,而是银行决定谁有权构建新金融工具,谁被拒之门外。”他强调,若银行垄断数据入口,加密应用将无法便捷接入用户法币账户,链上与链下资产流通效率将严重下降。
A16z合伙人、本·霍洛维茨也公开表态称,银行对数据收费将成为加密行业发展的新瓶颈,尤其是稳定币和支付型应用,其赖以运行的桥梁将被人为加厚加窄。
数据聚合商承压 Plaid 或成关键角色
目前,最大的数据聚合平台 Plaid 正与摩根大通就费用事宜展开谈判。据悉,若费用转嫁发生,将直接影响PayPal、Block等头部平台。虽然PayPal表示其与数据聚合商的合约禁止转嫁成本,但这无法保证其他初创企业免受影响。
事实上,最受威胁的是初创公司与中小型平台。相比大公司,它们缺乏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也无法轻易承受突增的成本压力。例如,Hiro 依赖于用户的全面财务数据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如果访问数据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其商业模式将受到根本性挑战。
更多银行准备跟进 数据或成金融新护城河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PNC 和美国银行等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也在考虑类似政策。PNC 首席执行官比尔·德姆查克在财报会上暗示支持摩根大通的方向,并表示“数据服务不是免费午餐”。而早在2019年,PNC 就曾禁止 Venmo 访问其客户账户信息,转而推广银行主导的Zelle系统。
美国银行虽未公开表态,但在过去几年中其与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整合也频频发生摩擦。数据渐渐从开放资源变为高门槛资产,正逐步转化为银行的“护城河”。
金融科技界呼吁制定统一标准 防止创新被扼杀
当前,金融科技行业呼吁监管层尽快出台明确规定,阻止银行单方面设定访问费或构建“数据壁垒”。他们主张,应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基础上,确立统一的API标准,防止银行将数据变成利润工具或竞争屏障。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支付现代化趋势下,金融数据的可流通性与开放程度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特朗普此前签署的行政令,提倡淘汰纸质支票以推动数字化支付,而现在的银行收费行为被认为正与此目标背道而驰。
结语:谁拥有数据 就决定了金融未来的形态
在数据已成为“新石油”的今天,银行与科技平台围绕用户数据的争夺将成为未来金融秩序的核心议题之一。若银行通过封闭和收费将数据私有化,创新生态或将倒退数年,开放银行的理想也将名存实亡。
这场博弈并不仅仅是摩根大通与Plaid之间的“商业谈判”,而是关于金融创新是否能在公平、自由的数据基础上持续前行的制度性较量。加密企业、金融科技平台、监管机构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将在这场数据战中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