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潮到滑铁卢,Pump.fun的兴衰转折背后是什么撕裂了加密世界

曾经的狂欢,如今的镜像

 

“互联网上最有趣的地方”——三位英国年轻创始人曾这样形容他们的作品 Pump.fun。在那个瞬间,这句话似乎毫无违和:项目爆红、数据飙升、资本追逐,用户仿佛置身于加密世界的新黄金时代。

 

但2025年7月,一切被彻底打破。

 

这个以“一键发币”创新模式颠覆了 Meme 币生态的明星平台,如今正经历商业、法律与舆论的三重挤压:信任崩溃、币价跳水、诉讼加剧,一场从草根神话到集体幻灭的剧本,正在真实上演。

 

引爆危机的转折点:PUMP预售事件

 

导火索发生在2025年7月。Pump.fun 宣布推出平台原生代币 PUMP,并开启大规模预售,估值高达40亿美元。

 

对于一个“以反预售”为信条的项目,这无疑是一次对初心的背叛。

 

创始团队曾公开表示:“每一次预售都是骗局。”如今却亲自操刀,在市场最脆弱的时刻推币,社区愤怒地解读为赤裸裸的“收割”。知名投资机构 IOSG 创始人 Jocy 更在社交平台直言,这是一次典型的“退出流动性”操作。

 

而市场反应也极为迅速与残酷。PUMP 在上线后短短几小时内价格暴跌75%,截至目前价格已跌至0.0024 USDT,较公售价格跌去逾30%。

 

链上数据揭示的深层操控

 

CoinMarketCap 和链上追踪平台数据显示,早期参与预售的鲸鱼钱包控制了超过60%的代币分配权。在价格高点阶段,大量代币被集中抛售。

 

链上分析者 EmberCN 揭示,仅两个关联钱包在24小时内就套现1.41亿美元,净利润超4000万美元。几百个地址协同出货,表面看似是自由交易,背后却显现高度组织化的套利模型。

 

这不仅是对平台经济模型的瓦解,更是对其公平性叙事的致命打击。

 

社区氛围瞬间翻转:从狂热膜拜到普遍质疑,乃至指控项目“策划了一场精致的庞氏”。有用户愤怒写道:“我们不是参与者,而是他们财富列车上的柴火。”

 

竞争反攻与数据反噬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7月以来,Pump.fun 的市场份额极速下滑。

 

根据 Dune Analytics 的追踪,Pump.fun 在新币发行领域的份额从高点的90%骤降至24%,而竞争平台 LetsBONK.fun 占有率则从5%跃升至64%。两者模式的差异清晰呈现:

 

- Pump.fun 将利润收入归平台所有,模式封闭;

 

- LetsBONK.fun 将58%收入用于公开透明的代币回购并销毁,激励机制形成正向循环。

 

Pump.fun 被迫宣布斥资数千万美元进行回购,试图提振价格与信心。但被市场讽刺为“高位接盘自己人”。项目方以0.004美元发售,再以0.0064美元的溢价回购,等于为市值管理而倒贴60%的成本。

 

这种短期操控举措未能扭转社区流失和交易热度的持续萎缩。

 

监管围剿,法律风暴席卷而至

 

2024年末,英国金融监管局(FCA)发出警告,Pump.fun 被迫屏蔽来自英国的用户访问,失去其9%的核心流量来源。而这仅是开端。

 

真正的危机来自美国法律战的全面升级。原本仅是普通集体诉讼——质疑其平台上代币是否构成证券发行。但在2025年7月,诉讼内容发生质变:

 

- 新增指控适用RICO法案(《反有组织犯罪法》),通常用于打击黑帮、跨国洗钱集团;

 

- 被告名单扩展至Solana基金会与Solana Labs,甚至其联合创始人也被列为“架构者与共谋者”;

 

- 指控不仅包括证券欺诈、电信欺诈,还涉及无证资金传输与涉嫌协助洗钱。

 

更具爆炸性的是,一份检举文件称朝鲜黑客组织“拉撒路小组”曾借助 Pump.fun 平台发行 Meme 币,清洗通过黑客攻击获取的资金。这一说法若成立,不仅是刑事问题,更将引发国际安全关注。

 

治理漏洞暴露:敌人来自内部

 

2024年5月,平台遭遇一次190万美元资金被盗的攻击。事件起初被误认为是黑客外袭,但事后令人震惊的真相是:攻击者为Pump.fun的一名前员工。

 

其在X平台发文自承动机:“讨厌老板,决定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技术溯源显示,这起攻击并非智能合约问题,而是由于内部权限未设限,平台后台几乎无审计、无监管,攻击者轻松绕过审核机制并利用闪电贷套利成功。

 

这一事件成为打破平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Pump.fun 曾以“防止Meme 币跑路”为使命,如今自己却沦为跑路素材。

 

初衷的背离:从工具革命到投机机器

 

回到起点,Pump.fun 的诞生并非没有理想主义。2024年初,Solana Meme 币热潮席卷全球,项目高企的发币门槛将大量创意挡在门外。三位英国00后年轻人——CEO Noah Tweedale、CTO Dylan Kerler 和 COO Alon Cohen——打造了这套“一键发币”系统。

 

这个平台降低了代币发行的技术门槛,解放了创意,点燃了草根创业精神。

 

但随着使用者从创作者转向套利者,平台也从“创新工具”变成了“流动性提取装置”。尤其在PUMP预售事件中,项目方自己演化为套利集团的一部分。

 

面对监管追问,他们反复撇清关系:

 

- CEO 否认公司总部在英国;

 

- COO 否认拥有平台股份,仅承认“合同雇佣关系”。

 

所有回答听起来更像是预演精密的法律辩护,而非天真创业者的应激反应。

 

结语:一次技术实验的代价

 

Pump.fun 的崛起是技术革新与市场渴望的共同产物。它简化了发币流程、重构了Meme 文化,也暴露了DeFi世界对权力、规则与责任的集体盲区。

 

如今的Pump.fun,陷入了典型的“加密生死循环”:

 

信任崩塌 → 用户逃离 → 数据滑坡 → 法律围剿 → 再无资本意愿接盘。

 

这不仅是一家平台的坠落,更是一整套玩法的警示。

 

对于整个加密行业而言,它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当你用代码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乐园,是否也必须为它的后果承担中心化的责任?

 

在下一个Pump.fun尚未登场之前,所有开发者、投资人与用户都必须重新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