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随着特朗普签署《GENIUS法案》,美元稳定币正式获得美国法律承认,引发全球金融、科技和政策圈的广泛关注。从Web3创业者到传统银行高管,从中国香港到美国硅谷,一场关于稳定币未来命运的大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喧嚣之下也伴随着诸多误解、盲从和信息失真。为厘清当前稳定币热潮中的核心问题,孟岩再度对话区块链研究专家、HashKey Capital董事长肖风博士,从技术本质、历史演进与系统重构的角度,为当前的认知偏差与误区进行拨乱反正。
稳定币破圈:热潮之下暗藏“技术盲区”
孟岩指出,GENIUS法案通过后,尤其是在华语圈,稳定币话题迅速升温,甚至形成了全民讨论的局面。然而,稳定币作为一个高度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背后深植的是区块链系统架构和运行逻辑。当前大量观点却浮于表面,不少人仅从传统金融视角出发,缺乏对底层技术逻辑的认知,甚至试图将传统金融模式“平移”到区块链生态中。
肖风对此深表认同:“很多金融从业者习惯用旧有模式套新工具,却忽略了区块链所代表的是一种计算范式的根本变革。”他强调,稳定币并非仅仅是传统货币的数字化替身,而是构建在分布式账本基础上的金融基础设施转型的体现。无视其技术属性,将导致巨大的设计偏差与资源错配。
技术不是配角,而是稳定币的本体逻辑
“稳定币并不是因为稳定才重要,而是因为它运行在区块链系统之上,其稳定性来源于技术制度。”孟岩指出,当前很多讨论将技术视为“已解决”的问题,误以为“区块链已经成熟”,从而跳过了对底层机制的理解。然而,现实是链上操作仍充满技术风险:从私钥管理到跨链桥漏洞、从智能合约BUG到监管套利,这些技术问题随时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肖风进一步强调:“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底层技术主导的重构。过去是金融定义技术,现在是技术重塑金融。”他以自身经历为例,从2013年起即潜心研究区块链技术,深知其中复杂性与演进速度。他指出,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技术判断力,无论战略设计如何宏大,最终都难以落地。
从货币属性嬗变看稳定币:技术塑造金融新物种
历史上,货币的形态演变紧密依赖于其技术承载方式:从自然属性货币(黄金、贝壳),到法律属性货币(国家法币),再到今天的技术属性货币(如比特币、稳定币)。稳定币的根基并非银行账户或国家信用,而是区块链构建的分布式账本体系、密码学安全保障和智能合约规则执行。
正如肖风所说:“美国不过是看清了趋势,选择顺势而为。稳定币的技术逻辑是先有分布式账本,再有链上代币,再有稳定币与RWA。”因此,若要理解稳定币的本质,不能只看监管牌照或利率机制,而应回到其技术结构与运行逻辑的原点。
“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误判:模式与结构未跟进
许多机构将稳定币视为一个提效工具,试图在原有金融业务流程中嵌入“链上支付”功能,却未意识到分布式系统下业务架构需彻底重构。这种思维的局限性,类似于早期电商平台仅在门户网站加设“商城”频道,未能认知到电商逻辑的彻底不同,最终被新平台碾压。
孟岩指出:“稳定币真正的影响力在于它重建了整个金融业务的系统逻辑。”钱包替代账户、智能合约取代人工审核、链上协议打破中介结构——稳定币不是为旧模式赋能,而是为新系统提供基础设施。这一结构性变革将催生新的平台级组织,也将淘汰一批不理解“入口之变”的传统机构。
分布式账本:人类记账史上的第三次范式跃迁
要理解稳定币崛起的深层动力,就需回溯至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兴起。肖风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记账范式:单式记账、复式记账和分布式记账。后者首次出现于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其革命性之处在于交易各方共享同一公共账本,极大降低了对账、清算、结算的复杂性与成本。
这一基础设施变革推动了金融交易机制的重构。从中央登记、净额清算、T+2延迟到账,转变为点对点交易、逐笔交收与货银同步(DvP)结算,效率提升数倍。美股仍陷于交易时间与清算窗口的拉扯,而链上交易早已实现7×24小时全球无休。这背后的根本差异,即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更新换代。
FMI再造:新一代金融结构的基础设施跃迁
基于区块链构建的新一代 FMI,带来三大核心变革:
1. 去中心化撮合机制:消除中央对手方,回归真正的P2P交易。
2. 逐笔全额结算:摒弃净额交收机制,强化交易透明性与即时性。
3. 资产与资金的智能合约同步交割(DvP):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交易即结算,确保交易最终性。
这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更打破了传统金融系统的中介结构,创造出全新的业务入口与资源配置逻辑。
从工具到生态:稳定币的深层价值逻辑
肖风提醒,稳定币不仅仅是提升支付效率的工具,它将逐步构建出一个新的金融生态系统——一个以钱包为用户入口、以智能合约为业务执行、以分布式账本为信任基础的金融网络。在这个生态中,旧的中介角色与信用构造逻辑被重写,新的金融组织与逻辑正在生成。
这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远比表面上“通证化”“金融创新”来得更深远。对于那些试图照搬旧逻辑、固守旧思维的人而言,稳定币所带来的将不是机会,而是冲击。
结语:稳定币热潮下的理性回归
当前稳定币热潮无疑为整个金融与技术行业带来了空前机遇。但正如肖风所言:“技术是生命线,而非配角。”如果脱离底层逻辑进行战略设计、项目开发或政策制定,不仅会错失方向,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理解稳定币的真正路径,必须从技术出发,理解其基础设施逻辑、系统性优势与架构性挑战。在这场金融重构的深水区,唯有技术视角与结构思维,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路径依赖,真正走向一场金融系统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