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标志着以太坊主网诞生整整十周年。十年间,这个曾由一群程序极客与密码朋克拥护的“世界计算机”项目,已经脱去了代表去中心化理想主义的格子衫,换上了全球金融市场认可的深灰色西装,迈入了由ETF、国债、稳定币和链上资产构成的传统金融世界。
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中,以太坊价格从1500美元一路攀升至逼近4000美元,涨幅显著跑赢比特币,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技术周期或投资热潮的体现,更是以太坊完成一次叙事与结构层面深度转型的集中体现。
从技术叙事到金融主干道:以太坊故事的重新书写
以太坊的“成人礼”或许可以追溯到2024年5月。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人意料地批准了数支现货以太坊ETF的申请。BlackRock、Fidelity、VanEck等传统金融巨头迅速跟进,并在其招股书中罕见地将以太坊定义为“可编程金融基础设施”,强调其合规性与应用广度。
这些ETF在2024年7月正式上市交易后,迅速吸引了大量传统投资者的资金。据彭博数据,截至2025年7月,以太坊现货ETF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55亿美元,为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市场之间架起了新的桥梁。
不过,这场金融化浪潮不仅仅发生在二级市场。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以太坊成为“合规链”的地位,已被美国主流资本市场广泛认可。
以太坊成为链上美元、国债与现实资产的承载平台
BlackRock于2025年初在以太坊主网上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 BUIDL,是美债资产首次以原生形式代币化并运行于公链之上。这一举动象征着传统最核心的金融资产开始与区块链深度融合。紧随其后,富兰克林邓普顿、富达等机构纷纷模仿,以太坊成为这些“现实世界资产(RWA)”发行与结算的默认平台。
这一趋势也体现在稳定币发行选择上。今年诞生的与特朗普集团有关的美元稳定币 USD1、香港圆币科技推出的港元稳定币,皆以以太坊为主要链。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对以太坊成熟基础设施、合规性以及全球接受度的综合认可。
SharpLink与机构战略配置:ETH成为“企业金库”标配
传统金融的资本运作方式也被引入到以太坊的价值布局中。上市公司SharpLink Gaming通过一系列融资操作,大举购入ETH。截至目前,其持有的ETH总数已超过以太坊基金会本身,成为全球最大机构持仓者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并非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SharpLink董事会主席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Consensys CEO Joseph Lubin亲自担任。其资本结构的背后,是以太坊生态内部力量主动推动的金融化实验,是一场由链内权力精英主导、外部金融力量配合演绎的新型叙事共谋。
这类操作的本质,是以太坊生态借助传统资本语言和工具,把以太坊塑造为下一代“战略资产”——类似美债、黄金一样的数字储备资产。
权力的延续而非更替:叙事换了皮,核心依旧在
很多人将这场资本浪潮解读为“华尔街接管以太坊”,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太坊的早期权力集团——基金会、核心开发团队、Layer 2主导者们,并未真正退场,而是在更深层的技术治理与结构布局中持续发力。
Polygon、Arbitrum、StarkNet、OP Stack、EigenLayer 等二层网络的崛起并非随机,而是有计划的生态部署。这些网络背后的治理模型、资金分配与技术路线依然紧密围绕以太坊基金会及其早期支持者构建。这并不是权力的下放,而是更精密的延展与转化。
他们用熟悉的监管语言讲述新故事,用传统金融工具完成资本积累,最终让以太坊从“反叛者”蜕变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一部分。
全球金融桥梁的成型:下一阶段的以太坊角色
Vitalik Buterin 曾说,他人生的追求是“成为一切之间的桥梁”。在以太坊主网上,我们已经看到稳定币、美国国债、代币化美股共同运行的场景。金融的另一端,华尔街的做市商、律师团队、ETF基金经理,正在逐步接入以太坊这个曾经属于黑客与极客的世界。
以太坊不再只是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或“区块链技术的实验室”,而是逐渐演化为全球数字资产的金融基础设施,是跨境资本清算的新型主干道。
其本质不再是一个技术产品,而是一个制度安排——一种试图让全球资产在无国界的网络中运行的新范式。
结语:十年征程,从理想到秩序
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以太坊的十年轨迹,不应仅停留在价格层面或技术迭代上。更应看见它如何从一个以极客乌托邦为驱动力的项目,逐步构建起一个拥有资本结构、监管话语、金融功能的全球性网络秩序。
它的革命早已完成。剩下的是建设——建设一座桥梁,将全球金融真正接入链上世界。以太坊十年,一个时代已然翻篇。下一个十年,将属于“金融链”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