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接下来的五年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如果要总结一个最关键的发展方向,那无疑是 L1(第一层主网)的可扩展性问题。这不仅关乎以太坊生态是否能容纳下一轮用户增长浪潮,更决定其能否在面对新一代高性能公链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
从 7 月开始,Vitalik Buterin 和以太坊基金会频频就以太坊协议层的扩容问题发声:EIP-7987 提案试图限制单笔交易的 Gas 上限、L1 zkEVM 进入实验阶段、区块 Gas 总上限启动逐步上调……一系列动作表明,以太坊的主网扩容路线正从理念阶段走向实质落地。
这些技术更新背后的深层逻辑,是 Rollup 和 L2 扩展模式日渐成熟之后,开发者和研究者将视线重新投向了以太坊主链本身。Rollup 解决了执行扩展问题,却未能从根本上统一链上用户体验和资源管理;而 L1 的扩展,则关乎整个网络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以太坊为何必须再次聚焦主网扩容
自 Vitalik 于 2020 年提出“以 Rollup 为中心”的可扩展性路线图以来,L2 成为了以太坊扩展的主要实践场域。数以百计的 Rollup 系统相继上线,从 Arbitrum 和 Optimism,到 Scroll、ZkSync、Starknet……L2 构建出丰富多样的“以太坊分支网络”。
但随着生态日趋庞杂,碎片化的问题也开始显现:用户资产和交易分布在不同 L2 上,造成价值割裂;跨链交互需要依赖桥接协议,增加操作摩擦与安全隐患;而主网(L1)在作为数据可用性层和最终结算层的同时,承担的资源压力与日俱增。
具体表现包括:
- 大型 zk 证明或 Blob 提交类交易占用区块大部分空间,导致普通交易拥堵;
- 状态空间持续膨胀,链上存储与节点同步成本上升;
- 区块打包时间波动增加,间接影响网络安全性与抗审查能力;
- 节点运行负载飙升,影响轻节点和移动端接入体验。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以太坊 L1 的基础架构仍未随 L2 的演进而同步升级。L2 是“快车道”,但如果主链自身性能瓶颈持续存在,就像用细管道接通高速水流,不仅无法充分释放流动性,反而可能引发新的拥堵与不稳定。
因此,以太坊基金会当前推动的改革,不仅是对 L1 可扩展性的升级尝试,更是对 Rollup 中心化叙事的一次阶段性修正: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一体化、统一体验、资源调度合理的执行网络。
从 Gas 调度到执行重构,以太坊的双线扩展策略
当前最受关注的两项改革——EIP-7987 与 L1 zkEVM,正是对主网扩容进行“双管齐下”的代表:
EIP-7987:通过限制交易体积优化区块资源分配
EIP-7987 的提出,旨在限制单笔交易的最大 Gas 使用上限至 1677 万。这个数值并非随意决定,而是经过精密测算后得出的一个平衡点——既不影响常规合约调用,也能有效限制那些可能挤占整个区块空间的超大型 zk 验证或部署交易。
通过限制单笔交易规模,开发者希望解决如下问题:
- 防止某些“重量级”交易吞噬区块资源,影响其他用户;
- 减轻节点执行负担,提高并行处理能力;
- 增强轻节点的同步效率,降低同步成本;
- 为未来并行 EVM 架构铺路,保障执行效率。
该提案与区块 Gas Limit 的上调相辅相成。近期,以太坊区块 Gas 上限已从 3000 万逐步上调至 3730 万,并计划进一步增长至 4500 万,甚至远期目标指向 36 亿。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以太坊正在系统性提升其资源处理能力,为更复杂的 L1 应用和 zk 执行机制预留资源空间。
L1 zkEVM:将零知识证明集成到主网的执行架构中
比起 EIP-7987 侧重资源分配,L1 zkEVM 更像是一次底层执行逻辑的范式变革。zkEVM 的核心目标,是让以太坊主链本身具备生成和验证 zk 证明的能力,使区块执行变得“可证明、可快速验证、可异步同步”。
这带来多项重要技术红利:
- 节点无需重放所有交易,只需验证一个压缩证明;
- 极大减轻节点负载,加快链同步速度;
- 为轻节点、跨链验证器、移动钱包等提供原生支持;
- 提高抗审查能力与协议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高价值结算层场景。
目前,以太坊基金会已经正式发布 L1 zkEVM 的实时证明标准,并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内上线主网原生 zkEVM 支持。这意味着,以太坊主链将从“数据存储 + 状态广播”平台,升级为“可验证的分布式计算引擎”——这是对“世界计算机”这一愿景的深度实现。
从三权分立到无状态架构,多模块协同推动主网演进
除了上述两项主线改革,以太坊还在同步推进一系列配套技术方案,构建一个高性能、低负载、高容错的链上运行环境:
- ePBS(提议者-构建者分离):将出块提议与构建权限解耦,缓解 MEV 过度集中,增强网络公平性;
- FOCIL(轻节点友好架构):无需完整状态也能参与验证,推动链上“轻化”;
- Stateless Ethereum(无状态以太坊):引入 witness 证明机制,让节点只处理相关状态信息,显著降低同步与验证成本;
- Beam 提案:将 Gas 费用分拆为计算、存储、调用等不同类型,推动以太坊向“链上资源市场”转型;
- 状态租赁机制探索:尝试通过“按需付费”方式清理历史状态,减缓状态膨胀。
这些改革如同“扩容拼图”的各个角,目标是在不损害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前提下,全面提升以太坊主网在性能、灵活性和可组合性方面的能力。
结语:重构后的以太坊主网,或将再迎统一时代
Rollup 与 L2 的发展,让以太坊走得更远;但主网的重构,才能让它走得更稳。L1 不只是 L2 的数据港口,而是整个以太坊协议系统的基础、信任锚点与核心控制层。
当前以太坊正处于扩容路线的历史转折期。从原先“链下为主”的方向逐渐转向“链上链下双线协同”,未来用户的交互不应感知 L1/L2 的边界,而是如同置身于一个高度整合、低延迟的 Web3 操作系统之中。
L2 带来多样性与弹性,L1 提供安全性与一致性。两者协同,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价值互联网”蓝图。下一轮以太坊的跃迁,可能正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