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未来数年发展的关键焦点正在显现:L1主网的可扩展性正在成为推动整个网络结构升级的核心引擎。
随着L2生态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太坊正在重新聚焦于其基础层——Layer 1的性能优化。最近,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与基金会接连推动数项技术提案,从EIP-7987限制单笔交易Gas上限,到L1 zkEVM正式进入验证阶段,再到逐步上调区块Gas Limit,这一系列行动表明,以太坊L1的扩容已不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正在实质性推进落地。
尽管Rollup等L2方案提升了整体吞吐能力,但这种链下扩容方案也带来了新问题:碎片化、数据拥堵、状态冗余不断加剧。以太坊现在正处于一次结构性回归,即通过L1升级重塑性能基石,使得主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结算平台,而是迈向具备独立验证、智能执行与统一体验的全能执行层。
这一转型,正是围绕若干关键技术路线展开。
Rollup带来的结构压力促使L1变革提速
自Vitalik于2020年提出“Rollup优先”的扩容路线以来,Layer 2生态迅速崛起,涌现出Arbitrum、Optimism、zkSync、Base等多个Rollup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以太坊的并发能力与执行效率。然而,这种L2爆发式增长也使得大量数据与用户资产在链外“围墙式”分布,造成生态割裂、流动性分散以及通信与同步成本飙升等系统性问题。
与此同时,L1作为最终结算与数据可用性层的角色更加吃重,区块中高复杂度的操作(如zkProof验证、blob数据提交)占据越来越多资源,加剧了验证负担,影响了节点同步、轻节点运作以及整体网络的稳定性。
这意味着,若L1自身架构不进行扩容升级,以太坊将面临难以持续承载整个生态体量的现实压力。
EIP-7987与区块Gas上限上调构建资源调度新基准
在资源调度层面,以太坊社区正在尝试通过EIP-7987改革来平衡交易执行负载。该提案由Vitalik Buterin与研究员Toni Wahrstätter联合发起,核心在于为单笔交易设置1677万的Gas上限。这一限制不同于区块级的Gas Limit,而是用于限制某些“重型交易”对区块空间的集中挤占。
例如,验证zkProof或部署超大型合约的交易,往往会单笔消耗掉整个区块的大部分Gas配额,导致其他正常交易难以被打包进同一区块。这种资源“独占”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并发执行效率,也增加了节点同步与运行压力。
通过实施交易级别的Gas限制,EIP-7987将强制此类重型交易进行拆分,或推迟处理,从而保障网络公平性、提升整体执行流畅度,并增强以太坊网络对高负载场景的适应能力。
此外,关于区块Gas Limit的动态调整也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截至7月底,社区投票已推动以太坊L1的Gas上限逐步上调至3730万,距离最终目标4500万正在稳步推进。此前,Gas Limit六年来一直缓慢增长,如今步伐明显加快,表明主网扩容意愿空前强烈。
这种在保持稳定性基础上的逐步释放区块执行空间,为即将上线的zkEVM等新执行层技术预留了计算冗余,也为未来主网的“高频交易”时代打下地基。
L1 zkEVM构建可验证世界计算机
若EIP-7987解决的是局部拥堵问题,那么L1 zkEVM则是一次执行架构的全面革新。
zkEVM(Zero-Knowledge 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是一种将以太坊虚拟机本身纳入ZK电路的方案,其目标是在主网上通过零知识证明实现完整的交易执行验证。换句话说,区块不再由每个节点重新执行每笔交易验证逻辑,而是生成一个zkProof即可快速完成有效性确认。
这将带来几项革命性变革:
- 大幅降低节点计算负担:轻节点将只需验证zkProof即可同步状态。
- 提高验证效率与网络安全性:ZK机制增强对抗恶意篡改与审查攻击的能力。
- 缩短状态确认时间:提升最终性速度,有利于跨链通信与金融化应用。
目前,以太坊基金会已于本月正式发布L1 zkEVM实时验证标准,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集成与上线。这不仅是对多年ZK研究成果的落地检验,也意味着主网角色将从被动结算升级为主动可验证执行引擎。
这将彻底颠覆“L1仅为结算层”的传统理解,标志着以太坊向“全球统一的计算验证网络”迈出决定性一步。
架构协同优化打造高性能共识骨架
除了执行与资源方面的变革,以太坊基金会也在探索系统性架构优化,尤其是ePBS(分离出块提议与区块构建)与FOCIL(支持轻节点验证)等组合机制。
ePBS试图打破当前出块者与构建者高度重叠的局面,以遏制MEV套利者主导区块排序的风险,减少中心化倾向,并增强区块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与抗审查性。
配合FOCIL,轻节点将无需同步全链状态,只需获取状态证明即可完成验证,这使得移动端钱包、浏览器插件等轻量客户端具备运行完整以太坊验证能力,极大地拓宽了网络参与者的基础。
另一项长期价值被低估的架构方向是“无状态以太坊”(Stateless Ethereum)。通过引入witness机制,节点将不再依赖完整状态存储即可验证交易,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扩展性的网络结构。目前,EF正通过可视化工具bloatnet.info监控链上状态膨胀情况,为下一步状态清理与租赁机制提供决策支持。
在资源定价方面,Beam提案也计划通过细化交易中各类资源(存储、调用、计算)的独立Gas曲线,让以太坊定价机制更加贴近现实资源成本,类似现代云计算中CPU、内存与带宽按需计费的方式,从而为智能合约运行提供更公平透明的运行环境。
结语:协同演化将决定以太坊未来的性能边界
L2 Rollup的发展帮助以太坊缓解了短期性能瓶颈,但真正决定这个网络未来十年命运的,仍是L1本身的可扩展性和系统韧性。
L2的繁荣构建了更丰富的生态分层,但如果L1无法成为一个性能稳定、安全可验证的统一主链,那一切链下扩容都难以承接更大规模的全球流量与应用。
未来的以太坊,不仅要是一个结算网络,还必须是一个可信赖、易验证、广接入的全球基础设施。L1 zkEVM、EIP-7987、ePBS、无状态客户端等多项工程正指向同一个愿景: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的、可验证的世界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