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资产“大贬值”正在酝酿,而它的中心,就在华盛顿——美联储。这场系统性风暴的源头,不再是单纯的货币宽松或地缘冲突,而是由制度信任的松动、政治干预的强化与财政失控的累积效应共同推动的深层变局。
曾被视为全球金融锚定器的美联储,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它所处的位置堪称两面夹击:一边是通胀顽固不退,一边是经济增长疲软,而来自白宫的政治施压则成为压倒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当我们回头再看经济学家丹尼尔·巴拉塔在其著作《大贬值》中的预言,那些曾被嘲笑为“危言耸听”的观点,如今正逐一兑现。
美元购买力的系统性侵蚀已难以逆转
美国当前正面临的是一种近乎不可逆的“慢性通胀”,这不是短期的周期波动,而是结构性贬值的前兆。
2025年6月,美国CPI同比增速再次回升至2.7%。核心PCE同样高企。而推动这波通胀回升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需求过热,而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贸易保护政策,尤其是高关税对进口价格形成了持续压力,可能把美国经济拖入“类滞胀”状态。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呈现出惊人的扩张性。2025财年前六个月,美国财政赤字已高达1.3万亿美元,平均每天新增超过70亿美元债务。美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而国会刚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又新增了5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
最危险的部分来自债务利息:2025年全年利息支出预计超过1.3万亿美元,已逼近国防预算。这笔资金不创造产出,也不投入未来,只是用来“借新还旧”,为过去的债务买时间。
更严峻的是,今年将有9.2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占比高达总量的四分之一。高利率下的再融资压力将使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降息若重启,又会放大通胀预期,堪称“双输困局”。
美联储独立性遭严重削弱 政治干预浮出水面
美联储原本是金融市场信心的压舱石,但其独立性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已多次公开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施压,甚至威胁要以“翻修预算超支”为由启动司法调查。而近期他突然造访美联储总部,并声称“与鲍威尔进行了私下谈话”,暗示美联储或将在9月降息,引发市场震动。
更具标志意义的是,美联储内部也出现罕见分裂。理事沃勒和副主席鲍曼已先后表态支持降息,如果在即将召开的FOMC会议中二人同时投反对票,将是30年来首次有两位理事同时反对维持利率不变。
摩根大通、德银等多家机构指出,美联储的中长期政策已明显受政治掣肘。接替鲍威尔的潜在人选,如理事沃勒和特朗普经济顾问哈塞特,都被认为更倾向于配合行政意图进行快速降息。
央行独立性一旦丧失,其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锚”也将同步崩解,进而引发投资者对美元中长期稳定性的系统性担忧。
全球“去美元化”加速进行 美元霸权基础开始松动
美元贬值的问题,远不止货币本身的购买力损失,更深远的冲击是全球信任体系的碎裂。这一趋势,正在被各国“用脚投票”印证。
黄金正成为全球央行的新锚点。2024年全球官方黄金净购入量再度突破1000吨,2025年延续强势: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波兰、印度等也纷纷加入购金阵营。与此同时,美债的全球需求正在悄然下滑,中国等主要债权国已连续减持。
而在跨境结算体系方面,人民币的CIPS系统、欧元替代机制等正加速部署。CIPS在2025年一季度的交易金额已高达44.25万亿元,挑战SWIFT体系的地位。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美元稳定币——这个曾被认为是美元在全球数字货币体系中的“桥头堡”——其核心信任锚仍旧是美元本位。一旦主权信用动摇,稳定币反而会加剧资金的快速抽逃,成为“加速器”而非“缓冲器”。
制度困境的本质是历史的重复
丹尼尔·巴拉塔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每一次危机的解决方案都会孕育下一次危机的种子。这在历史上早有迹象:
- 1930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干预;
- 1970年代的福利主义又推动滞胀;
- 2008年的QE与零利率为2020后的资产泡沫埋下伏笔;
- 疫情之后的财政放水与赤字货币化,则成为当前通胀的根本源头;
- 而如今,为了压通胀的加税与高关税,又可能开启新一轮经济衰退。
正如他所警示的:当一个制度失去了自我纠错能力,只能靠短期权宜之计延命时,贬值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普通人在“大贬值”中如何自保与布局?
1. 资产配置全球化
不要再单一押注美元或美股资产。全球资本正在“分流”,尤其是A股和港股中估值被低估的高质量资产,将因全球资金“再平衡”获得溢价。
2. 配置“硬资产”对冲法币贬值
稀缺性才是抵抗通胀的根本逻辑。黄金、工业金属(如铜、铝)、能源(石油、天然气)等实物资产,具备长期抗通胀能力。
3. 关注“数字黄金”但不盲目追高
比特币因其稀缺性与去中心化特性,被部分人视为数字时代的“价值锚”。但其波动性和政策风险极高,仅适合小比例、长周期配置。
4. 警惕表面安全的美元稳定币
稳定币的背后仍然是美元信用,一旦美元体系出现系统性信任危机,稳定币将率先失控。它不是“避风港”,只是“搬运工具”。
结语:价值重估的时代来临
全球正处于一次制度重塑与信用重估的关键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旧有规则正在解体,新的信任体系尚未建立,波动与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
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护城河不是跟随,而是看清、预判、行动。在这场大贬值中,那些能抢先布局、善于寻找真实价值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