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货币司法处置步入深水区:最高检重磅立项释放监管信号

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在刑事案件中频繁出现,其处置问题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焦点。不只是“没收财产”的技术性问题,更是监管制度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博弈。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25年度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中一口气发布了六项涉及虚拟货币的研究课题,其中四项聚焦“司法处置”领域,标志着国家在应对这一复杂问题上正步入深水区。

 

从最高法去年启动相关研究课题,到如今最高检正式立项,司法系统正在逐步推进虚拟货币处置的制度化、规范化路径。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一变化背后的制度逻辑、现实困境与未来可能走向。

 

司法高层持续加码,课题研究密集启动

 

自202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将“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列入年度重大司法研究课题以来,外界一直在关注其后续成果。而2025年,最高检也紧随其后,在234个应用理论研究课题中将6个课题聚焦虚拟货币,且均为重点资助项目。

 

其中,“虚拟财产刑事查封与处置机制研究”“虚拟资产变现执行操作路径研究”等课题,直接指向当前最棘手的实践瓶颈——涉案虚拟货币如何合法合规地处置变现。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实际案件中,各级检法机关基本未主动承担虚拟货币的处置任务,多由公安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性变现”,显然已与现行刑诉法的规定存在偏差。

 

这种课题设定透露出一种明确信号:司法系统不仅已经意识到自身在该领域的制度空白,也准备从顶层规则、程序操作到跨境协作等多个维度逐步建立标准。

 

虚拟货币处置缘何成为司法“难题”?

 

尽管已有相关规定为虚拟财产的处置提供了模糊指引,但在司法实务中,涉案虚拟货币仍被视为“烫手山芋”。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障碍大,传统司法人员认知不足

 

多数法官、检察官对虚拟货币技术架构、钱包管理、链上交易等操作缺乏了解,造成处置链条中断。

 

2. 程序空白,责任主体不明确

 

当前相关规定主要集中于法院终审裁定后的财产处理流程,但对于公安阶段查扣、未随案移送的虚拟货币缺乏明确的处置程序。导致实际中法院推诿,公安“越界”操作成为常态。

 

3. 法币兑换禁区,处置空间受限

 

根据2021年“9.24通知”的规定,任何主体不得在境内从事虚拟货币与法币的兑换行为。这使得任何合法合规的变现行为,几乎必须依赖境外平台,进一步加大合规风险。

 

4. 资产波动大,执行效率低

 

虚拟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决定了司法处置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技术执行力,否则容易造成财产缩水、追责风险等问题。

 

境内禁兑背景下的处置模式探索

 

面对上述障碍,目前实务中主要采用“境内委托+境外执行”的联合处置模式。公安机关通常委托第三方平台,将所扣押虚拟货币转移至境外交易所或合规平台进行变现,再结汇回国内。这一流程虽操作性强,但也引发了诸多合规性讨论:

 

- 国内处置机构是否具有“资质”?

 

从严格意义上讲,境内不存在任何真正具备法定虚拟货币兑换资质的机构。所有处置公司只能作为“技术中介”或“转委托单位”,其核心能力是能否与境外持牌平台有效对接,并具备合法结汇渠道。

 

- 境外平台的监管风险如何规避?

 

如果处置平台位于香港、新加坡等地,是否受当地金融监管机构承认,是判断其合规性的关键。未来随着中外监管合作的加深,或许需要建立明确的境外合作名录和安全审查机制。

 

- 资产追缴路径的公开与可追溯性

 

如何实现链上交易的完整溯源、交易数据的证据化存档、变现路径的审计可视化,是实现程序正义的技术前提。否则极易引发被告、被害人对司法程序合法性的质疑。

 

司法系统的“权力回收”与制度再造

 

长期以来,虚拟货币的实际处置权主要集中在公安系统,法院和检察院多在判决后“被动接收结果”。但随着司法课题的大量启动,可以看出两高(最高法与最高检)正在尝试“权力回收”,希望在法律程序框架内重建虚拟财产处置的主体责任与制度路径。

 

未来较可能出现的几个方向包括:

 

- 制定专门司法解释或操作规程,明确虚拟货币处置流程、责任划分、技术要求;

 

- 设立司法处置专项第三方平台名录,对境外平台进行合规性审查与指定;

 

- 推动公安、法院、检察院三方协同机制建设,打通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各阶段的资产处置链;

 

- 通过试点城市或典型案例推动制度样板落地,逐步实现从“经验依赖”向“制度导向”的转型。

 

虚拟货币处置改革的现实意义

 

为何司法系统如此重视虚拟货币的处置研究?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以下三大考量:

 

1. 打击网络犯罪的执行闭环

 

随着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新型犯罪日益转向“链上”,没有高效的处置机制,刑事追责将面临“资产落空”风险,严重削弱威慑力。

 

2. 财政收益与国家资产安全

 

虚拟货币在一些案件中涉案金额高达千万甚至上亿,规范处置有利于充实国库、保障国家财产不流失。

 

3. 增强公众对数字资产治理的信心

 

一套清晰、透明、公正的处置体系,将有助于遏制投机氛围、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回应社会对新兴资产监管能力的质疑。

 

展望:制度改革与实务落地的双重推进

 

最高检此次大规模启动虚拟货币处置课题研究,不仅表明问题的紧迫性,也意味着制度改革正由“研究阶段”迈向“设计与落地阶段”。

 

尽管当前仍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明晰的实务路径,但可以预见,在最高法、最高检的推动下,未来虚拟货币处置有望迎来标准化、合法化、技术化的全面升级。届时,或许将不再需要依赖个别“懂行”公安,而是形成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司法机制,让链上资产也能在阳光下合理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