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行业的不断扩展,其法律监管与司法适用问题也逐渐成为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加密企业员工的职务侵占案件引发法律界关注。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虚拟货币资产管理的法律空白,也对行业内部合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加密行业的法律环境,以及具体适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司法实务提出风险防控建议,帮助Web3从业者厘清刑事风险红线。
一、职务侵占罪的基本构成与司法标准
职务侵占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规定的财产类犯罪。其构成要件包括:
- 主体身份: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 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 客观行为: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 立案门槛:数额达到3万元以上即可立案,1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3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
司法实践中,该罪种在传统行业的适用相对清晰,但在以虚拟资产为核心的加密行业,其财物属性、雇佣关系、行为认定则更加复杂。
二、加密行业的法律环境与组织结构的特殊性
自2017年“9·4公告”发布以来,内地全面禁止ICO等代币融资行为。2021年“9·24通知”更进一步明令虚拟货币相关经营活动为“非法金融活动”,加密行业因此大量外迁。
虽然政策层面高度警惕加密资产风险,但市场上众多以华人背景为主的境外交易所仍与内地有技术、人力、客户服务等深度联动。许多境外交易所虽注册在新加坡、开曼等地,却在深圳、杭州等地设有实质办公团队。
这种“境外注册+境内运营”的灰色结构,使得员工身份、雇佣关系和组织属性呈现高度复杂性,也给刑法适用带来了新难题。
三、加密从业者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主体
司法认定职务侵占罪时,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为“单位工作人员”。传统理解中需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但对于加密行业而言,形式合同往往缺失。
在Web3组织形态中,常见以下三种用工模式:
1. 通过内地“壳公司”或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
2. 直接以代币(如USDT)支付报酬,无合同约束;
3. 以DAO、社区治理等去中心化组织名义进行合作,员工与“公司”关系模糊。
尽管如此,法院仍可能从实际控制、管理、薪酬支付等角度,认定行为人构成“单位工作人员”身份。例如,北京市高院在某案例中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业务的合法性不影响员工侵占单位财物行为的刑法评价。
四、虚拟货币资产的“财物属性”认定趋势
另一个焦点问题是:虚拟货币是否属于可侵占的“财物”?
在我国司法理论与实务中,已经普遍认定主流虚拟货币(如BTC、ETH、USDT)具备明确的财产属性。例如,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相关案例均已确认虚拟资产可以成为盗窃、诈骗、职务侵占等犯罪的对象。
但尚存在灰色空间,例如:
- 公司自发行的代币是否具备稳定财产属性?
- 未解锁或未上市的“预期代币”是否可构成犯罪对象?
- DAO项目的社区资产是否归属于具体单位?
这些问题在不同司法地区的认定并不一致,形成实践难点。
五、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加密行业的延伸适用
除了职务侵占,加密员工亦可能因利用职权收受回扣、利益输送等行为,触犯《刑法》第163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的典型案例中,“石某玉案”展示了复杂的双重构罪路径。石某玉作为虚拟货币项目中介人员,既收受外部企业给予的回扣,又通过变现合作虚拟资产占为己有,最终被以职务侵占罪和非公受贿罪并罚,获刑12年。
这也反映出,在加密生态中存在严重的“灰色激励”链条——许多员工可能一人身兼数职,在项目引入、上币、做市过程中形成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这些行为在加密行业虽常见,但在法律层面已经构成高风险犯罪行为。
六、行业腐败问题与加密企业的内部治理挑战
近年来,包括币安、OKX等主流加密平台陆续启动内部反腐调查。其中,币安员工“老鼠仓”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内部员工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营交易、操纵币价,从中获利。
与传统证券市场不同,当前大多数加密交易所并未被纳入证券监管框架,合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员工缺乏法律意识和内部风控制度,加剧了职务犯罪风险的发生。
尤其在以下环节中问题频发:
- 币种上线审核及背后利益;
- 内部交易权限滥用;
- 项目方合作回扣;
- OTC及结算部门腐败。
随着新加坡、香港等地逐步建立起明确的Web3合规框架,未来加密平台对内部员工的监管和追责将日趋严苛,合规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盘。
七、律师建议与风险防控路径
对于加密行业从业者,尤其是高管、核心技术和资产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厘清劳动法律关系:无论是否签订合同,实际控制关系与管理结构都是判断依据;
2. 合规获取薪酬:避免接受项目方、客户的任何形式“感谢费”或“激励代币”;
3. 建立内部治理机制:鼓励项目方引入第三方审计、分权管理,减少贪腐空间;
4. 保存证据防范争议:从员工角度出发,保留日常沟通与任务指令记录,避免背锅风险;
5. 咨询专业Web3法律团队:对于高风险操作,提前获取法律意见尤为必要。
结语
加密行业作为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其法律适用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密员工一旦触碰资产管理红线,不仅面临职务侵占、非公受贿等重罪指控,也可能面临合规调查与行业封杀。
未来,随着监管体系日益健全,Web3行业的法律环境将趋于成熟。提前构建合规文化和治理机制,才是项目方和员工真正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