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会涨30倍?解构L1估值泡沫与真正的加密未来

市场错位:数字资产的关注点为何总是跑偏?

 

过去一周,加密市场整体下跌,却找不到特别有力的理由。一方面,政策面出现利好:白宫发布了总统工作组关于数字资产市场的报告,SEC主席Atkins宣布启动名为“Project Crypto”的新计划,旨在推动所有资产上链流通,并实现跨资产平台的整合交易。另一方面,宏观层面则略显动荡: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恰逢疲软就业数据发布前夕,令市场对9月降息预期飙升至80%;与此同时,关税政策的反复重创了铜价,科技巨头的财报表现不一也拖累了美股走势。

 

尽管加密资产在过去9个月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涨幅,但人们的关注点是否聚焦在正确方向上?媒体对加密世界的报道往往陷于套路:要么问“比特币为什么涨或跌”,要么关注“哪个L1协议最有潜力”。模因币也经常成为话题焦点。但真正的问题很少被触及。例如,几乎没有记者问过我关于BNB、Hyperliquid、Pump.fun 或 Aave 的问题,尽管它们在盈利能力、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中都颇具代表性。这种报道方式,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财经媒体只关注黄金或S\&P 500,而忽视亚马逊、谷歌或其他潜力新贵。

 

问题可能出在两个方面:记者缺乏深入加密行业的知识储备,或金融读者对加密的复杂性不感兴趣。但无论原因如何,这种信息失衡使我们很难看清加密资产真正的价值所在。

 

L1协议的价值困局:ETH真的值4600亿美元吗?

 

加密行业中,L1智能合约协议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的根基。从以太坊成功开始,L1协议就吸引了大量VC投资,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数十个号称“以太坊杀手”的协议,如SOL、AVAX、APT等。这种繁荣的背后是“胖协议理论”的支撑——即协议层捕获的价值将超过其上构建的应用层。然而十年过去,现实正在撕裂这个理论。

 

我们必须回到最基本的问题:“L1协议为什么值钱?”要判断一个资产是否真正具有价值,需要考虑三个层面:财务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财务价值:收入撑不起估值

 

在传统金融中,一个公司如果拥有稳定现金流,便可通过市盈率(P/E)来估算价值。S\&P 500 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6至24倍。而目前主流L1协议的估值普遍接近或超过100倍的市盈率。

 

以太坊的年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费用(Gas费),尽管数额不菲,但与46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依旧杯水车薪。如果没有交易量或费用的显著增长,其财务回报很难支撑其估值水平。而其他链,如Solana、Avalanche等,收入更低,估值却也高得离谱。

 

实用价值:有需求,但远未稀缺

 

ETH 和 SOL 确实具有实用价值——它们是支付Gas费、抵押借贷、质押获益的基本工具。然而问题在于,目前链上资源的供给远超需求。以太坊上已有超过2亿个钱包,按照每个钱包0.1 ETH 的Gas储备来估算,约有720亿美元的ETH处于“半闲置”状态。Solana更极端,一个钱包只需要0.02 SOL 就能支持数千笔交易,总需求甚至更小。

 

这意味着,即便存在实际使用场景,但使用需求并不足以构建一种强烈的稀缺性或刚性价值支撑。

 

社会价值:L1的“光环”正在消退

 

五年前,拥有ETH或成为某条链上的“信徒”是种身份象征。但如今,每一个加密项目都在推出自己的L1,原本的社会共识被稀释。虽然社区热情依旧存在,但大部分的“网络效应”已趋于平庸。

 

讽刺的是,在缺乏足够财务和实用支撑的背景下,L1代币价值中的大部分——有时高达70%-80%——竟来自这种逐渐退潮的“社会价值”。

 

那么,ETH和SOL的天价估值是如何出现的?

 

它们的估值背后,隐含着市场对“未来叙事”的赌注:认为这些链将承载DeFi、NFT、模因币等所有链上应用的增长潜力。

 

但现实是,这些“爆款应用”本身对社会主流资产的映射极其有限。全球99%的资产依旧在链外运转。换句话说,加密世界目前交易的大多数“链上资产”,只是基于加密资产的自循环游戏——距离“真正的大钱”还差得远。

 

真正的价值将出现在哪里?——资产上链的主场

 

要实现区块链的“终极使命”——让全球资产上链——未来的主战场不再是NFT或模因币,而是股票、债券、房地产这类传统资产。如果有一条链能成为这些资产的主要承载平台,它的增长潜力将是指数级的。

 

但这种增长并不一定会直接体现在其原生代币上。因为在真实世界资产(RWA)交易中,真正被频繁使用的将是稳定币,而非ETH或SOL。这就引发一个悖论:哪怕一条链成了全球最大资产转移网络,其代币也未必相应暴涨——除非该代币直接与网络安全性和性能挂钩。

 

那ETH会涨30倍吗?可能,但理由并非“共识”

 

知名分析师Tom Lee曾表示,若稳定币市场规模增长至4万亿美元,那么ETH必须具备足够高的市值以保障网络安全。他的推演认为:为了支持如此庞大的交易生态,ETH的价值有可能增长30倍。

 

这一观点的逻辑是成立的,尤其是在传统金融巨头如高盛、摩根大通等机构开始质押ETH、构建RWA系统的背景下。作为底层安全性和清算机制的保障,ETH可能获得新的系统性价值支撑。

 

结语:真正的机会不在最闪亮的代币

 

今天我们看到的高估值L1协议,大多是对未来潜力的预支,但这种预支很可能不会全都兑现。最终,区块链世界很可能只诞生1-2个主导型协议,其它将如泡沫般破裂。因此,与其重仓那些已经膨胀至数百亿美元的代币,不如关注尚处于早期、估值合理但具备技术优势和实用性的协议。

 

当前的L1协议就像早期的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施,但价值捕获的能力仍受限。真正的价值,不在协议本身,而在它们能否成为真正金融网络的骨架。

 

如果那一天到来,整个区块链生态的估值都可能被重估。但愿我们届时不再盲目追问“哪个山寨币会涨”,而是关注“哪个链能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