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币的春天是否还会回来?这个问题持续萦绕在加密社区之中。回想2020至2021年的牛市,几乎没有人只押注比特币,DeFi Summer期间山寨币动辄5倍、10倍的涨幅屡见不鲜。彼时,加密市场总市值从2020年初的约200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11月的超过3万亿美元,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往往是那些All in山寨的投资者。
但现实并不留情。时至2025年,尽管市场整体市值再次突破3.9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一轮并没有出现类似“山寨币季”的集体狂欢。相反,大多数山寨币面临着流动性干涸、估值崩塌甚至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无数项目黯然退场,只留下尘封在钱包中的代币,和曾经高喊“价值捕捉”的口号。
加密市场的生态结构已悄然重塑,早年的“全民淘金热”正被一场有组织、有纪律、有监管的资本收割所取代。
如果说2020年以前的加密世界像是未经规划的蛮荒西部,那2024年以来的市场就更像是一场由华尔街导演的精密圈地行动。
过去几年,美国监管体系对加密资产的态度逐步明朗。随着一系列法律框架与监管政策的出台,传统金融机构不再对加密市场保持观望。以往“高风险”、“灰色地带”的标签正在被“合规”、“受监管”的新形象替代,而这正是华尔街所擅长的战场。
资本从不恋战,它只选择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当散户还在幻想山寨币再起之时,真正的大玩家已经跳过了那些无法带来确定性回报的高风险赛道,直接将筹码押在规则清晰、监管配套、预期稳定的领域——比如ETF、链上国债、股票代币化,甚至传统加密公司IPO。
传统加密玩家构建的去中心化秩序,正在逐步让位于合规主导下的金融秩序。原本以巨鲸、散户、矿工和加密原生项目组成的多元格局,逐渐被华尔街资本的逻辑所重构。那些曾经在加密市场中游刃有余的币圈KOL,如今也只能沦为机构市场情绪的一部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DeFi、NFT、Meme币等曾是加密市场热潮象征的赛道,在本轮周期中逐渐被边缘化。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或概念失去了价值,而是因为它们不再能吸引机构所需的“确定性资本回报”。不受监管、无法估值、流动性差、用户门槛高的特性使得它们很难与Wall Street的投资体系兼容。
以比特币为例,它曾是反建制的象征,而如今却成了华尔街押注的第一战场。通过ETF产品、期货市场以及托管服务,华尔街不仅控制了比特币的交易入口,还逐步影响其市场走势与价值定价权。
而下一步,是“加密资产的证券化”全面展开。
2025年,加密公司IPO浪潮正式开启。6月,稳定币巨头Circl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日股价飙升逾160%,最高涨幅接近10倍。这一成绩远胜同期比特币与ETH的表现,也成为本轮周期中最像“山寨币暴富神话”的存在。
Circle的成功吸引了众多加密相关公司的目光。交易平台Kraken、Gemini、FalconX、Bullish,资管机构Grayscale、Bitgo、Figure等纷纷传出IPO计划,甚至连老牌交易所OKX也被曝出赴美上市意向。与此同时,亚洲市场同样跃跃欲试:韩国Bithumb计划登陆科斯达克与纳斯达克,泰国Bitkub宣布准备在本土证券交易所挂牌。
这些计划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企业融资,更是一次市场生态位的正式转换:加密不再是“另类资产”,而将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股票代币化成为另一重要趋势。平台如Robinhood、Forge等正在将未上市公司股权变为代币,在链上自由流通。例如,OpenAI、SpaceX等明星企业的Pre-IPO份额通过SPV(特殊目的工具)结构打包销售,使得投资者无需等待IPO即可提前布局。
Kraken的估值炒作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其在Forge平台上的股权价格为36.13美元,对应估值为100亿美元。如果最终以150亿美元上市,当前入场者将获得超过50%的潜在收益。而这些交易,已开始在链上发生——不是通过DEX,不是通过DAO,而是通过合规的、受审计的平台完成。
这正是华尔街玩法的精髓:掌控监管框架,主导估值逻辑,引导资金流向,最终将“自由市场”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
加密市场的“成人礼”正在举行。随着公司上市、资产证券化、流动性机构化、投资者结构正规化,加密行业开始获得传统金融的广泛认同。但这也意味着,它必须割舍那些不合时宜的“青春记忆”——那些无法审计、无法估值、无法监管的项目终将被清洗出局。
未来的加密市场,将不再是匿名极客的乌托邦,而是一个被华尔街资本重塑、规则清晰、流动高效的数字资产金融网络。
这是一种胜利,也是一种告别。那些依靠白皮书和热情熬出奇迹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