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生态正在经历一场由 Layer 2(L2)驱动的技术变革,而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一场传统金融巨头与加密原生企业之间的深度碰撞。Coinbase 与 Robinhood,这两家在美国市场最具用户基础的加密与金融平台,正在 L2 赛道展开正面交锋,目标直指链上金融的未来。
L2 的价值远不止扩容
Layer 2 解决方案被视为推动以太坊走向全球主流应用的核心技术。通过将大部分交易执行移至链下,仅在以太坊主网(Layer 1)上完成压缩数据的结算,L2 极大提高了吞吐量,降低了交易成本,并确保了网络安全性。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 DeFi,还能满足微支付、游戏经济、社交协议等更加广泛的链上场景。
如今的 L2 已不仅仅是“便宜的以太坊”,而是拥有独立生态系统的链上基础设施。它们各自拥有开发者、用户、应用和流动性,并逐步走向差异化竞争,而这正是 Coinbase 与 Robinhood 激烈角逐的背景。
Base:Coinbase 打造的加密金融操作系统
Coinbase 推出的 L2 网络 Base,基于 OP Stack(由 Optimism 提供),自发布以来迅速成长,积累了庞大的开发者社群与应用生态。据数据显示,2023 年 Base 创造了约 8900 万美元收入,其中大部分来自交易者支付的序列费,仅有约 14% 最终归属于以太坊主网。这说明 Base 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具备高度自我造血能力的链上平台。
Coinbase 将 Base 定位为“可编程金融的入口”,不仅连接链上应用,还试图通过钱包、法币入口、链上身份和开发工具,构建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凭借其庞大的交易用户基础与合规优势,Coinbase 正在 Base 上复制其交易所的成功路径。
Robinhood:从股票交易平台走向区块链代币化
与此同时,Robinhood 也在悄然推进其 Layer 2 计划。虽然相关细节尚未全部公开,但其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不仅要进入 L2 赛道,还要将传统金融的核心资产——股票、债券、ETF 等证券产品——代币化并部署到区块链上。
Robinhood 在股票和期权交易领域已有数千万用户,极具用户教育与产品设计优势。如果能成功打通链上与传统金融资产的连接,其 L2 网络有望成为真正的“链上证券市场”。Robinhood 选择构建一个易用性强、合规透明的技术栈,使开发者和用户都可以“即插即用”,对抗 Base 的先发优势。
谁能成为链上金融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目前,除了 Coinbase 的 Base 和 Robinhood 的 L2 外,市场还出现了 Kraken 的 L2 项目 Ink、由 Securitize 与 Ethena 支持的 Converge 网络、以及 Worldcoin 生态的区块链等多个新竞争者。这些项目各有特色,有的主打身份验证,有的聚焦资产合规,有的倾向于模块化结构,但它们都试图在“链上金融”的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Coinbase 拥有完整的合规体系和高粘性的用户基础,而 Robinhood 拥有海量的散户投资者和极简的产品体验,两者分别代表了“加密原生”与“传统金融”的融合路径。
不过,两者面临的挑战也并不轻松。一方面是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与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是不断变化的监管政策。例如,美国 SEC 对于加密资产是否属于证券的判定,将直接影响 Robinhood 的代币化计划能否落地。而 Coinbase 则需面对 L2 网络可能带来的治理复杂性及数据透明度压力。
代币化金融的潜力正在爆发
虽然 Layer 2 的技术争夺战才刚刚开始,但从长远看,Coinbase 与 Robinhood 的目标已不仅仅是扩展交易量或吸引用户,而是试图定义“链上金融”的基建标准——谁能提供一个高性能、低门槛、监管友好的链上平台,谁就可能在未来的全球金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
代币化市场的潜力正在爆发。据波士顿咨询(BCG)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代币化资产总值可能超过16万亿美元,涵盖股票、债券、不动产、艺术品等各种类别。Coinbase 和 Robinhood 均希望在这个价值爆炸的时代率先抢占高地。
最终胜负取决于用户体验与合规能力
Layer 2 的战争,并非只是开发者之间的技术博弈,而是对用户体验、资产合规性、金融基础设施理解的全面较量。谁能将复杂的链上交易流程变得足够简单,谁就能赢得主流市场。
Coinbase 拥有加密资产的深厚积累与行业共识;Robinhood 则在“如何让普通人投资”这件事上有着近乎天赋的理解。随着两者不断加码 L2 生态,整个链上金融领域也在加速成熟——不再是散户的投机乐园,而是下一代金融系统的孵化器。
这场对决没有明确终点,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 Base、Robinhood L2 及其竞争者陆续落地,链上金融的未来,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