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链上交易活跃度正处于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个危险信号:比特币是否失去了实用性?是否正在被用户抛弃?然而,这一趋势或许并不是退潮的象征,而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比特币正走向成熟与制度化。
过去,比特币被当作一种点对点现金系统,交易活跃、流通迅速。然而今天,它正逐渐演变为一种被持有、被储藏的长期资产,其经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货币经济学中,流通速度指的是货币在单位时间内被用于交易的频率,是衡量经济活跃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概念套用于比特币,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链上交易频率来判断比特币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在2013年、2017年和2021年的几轮牛市中,比特币的链上交易量大幅增加,反映了其作为投机工具的广泛使用。
然而,进入2025年之后,情况已发生了转变。截至目前,超过70%的比特币在过去一年中从未移动过。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市场正在冷却,恰恰相反,它可能反映出市场对比特币长期价值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正在将比特币视为类似黄金的价值储存工具。
自2024年美国批准首批现货比特币ETF以来,机构参与度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中,ETF产品合计持有了超过129.8万枚比特币,约占流通总量的6.2%。如果将企业金库中的持仓和私人投资基金持有量纳入统计,机构整体控盘比例高达12.8%。这些比特币大多处于长期冷存储状态,极少被调动,这直接压缩了链上的活跃度,也就是所谓的“流通速度”。
这类机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正在成为比特币市场的主导力量。从MicroStrategy到特斯拉,再到Grayscale与BlackRock等传统金融巨头,它们所采取的策略更加偏向于价值储藏,而非流通媒介。这种趋势也影响了散户:看到比特币被大机构“视为金库”,散户也更倾向于持币不动,而不是频繁交易。
然而,链上数据并不能描绘出比特币全部的经济图景。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正在基础链之外发生,链下技术的广泛采用正在重塑比特币的实用方式。以闪电网络为例,这是一种专为小额、高频支付设计的二层扩容解决方案,可以绕开主链,实现即时且几乎无手续费的交易。虽然这些交易不计入链上统计,但它们代表了比特币在真实经济中的使用。
截至2025年年中,闪电网络的公开容量已突破5000枚比特币,自2020年以来增长了近400%。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尝试将闪电网络集成至其支付系统中,使比特币更容易用于日常消费、跨境支付和内容付费等微交易场景。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Wrapped Bitcoin(WBTC),它允许比特币在以太坊网络上运行,以支持去中心化金融(DeFi)应用、智能合约交互以及资产抵押借贷等功能。仅2025年上半年,WBTC 的总量就增长了34%,这表明比特币正以跨链资产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金融网络中活跃,而不仅仅局限于比特币主网。
此外,还有大量比特币被锁定在交易所、ETF和托管系统中,受多重签名控制或第三方机构监管。这类资产虽然静态,但在金融架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些基金和企业将比特币视为对冲通胀的工具,用作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抵押物或风险对冲手段,这类用法不需要频繁转账,却具有明确的经济目标。
因此,单一维度的“链上流通速度”并不能完全衡量比特币的使用活跃度。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现实:比特币的价值和应用正在向一个多层级的系统转移——基础链负责安全和结算,第二层和跨链系统负责扩展和灵活使用。这是从“数字现金”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演进的表现。
然而,这种转型也带来了某些权衡。例如,链上交易活动减少直接导致矿工获得的交易手续费减少。在2024年比特币经历区块奖励再次减半之后,手续费收入对比特币网络安全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如果链上交易无法维持活跃,网络长期依赖的安全模型可能面临挑战。
更重要的是,比特币的公众形象正在悄然转变。当它更像一种储值工具,而非日常交换媒介时,它确实强化了“数字黄金”的定位,但也可能淡化其最初作为点对点现金系统的设计愿景。这种矛盾几乎写在比特币的白皮书中:它既想成为交换媒介,也想成为价值储存手段,但这两者在经济模型上常常冲突——前者需要流动性,后者则需要稀缺性与静态持有。
在某种意义上,链上流通速度的变化就是这种“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当流通速度持续下降,我们也许需要思考:比特币真正想成为的是什么?
未来的走势仍存在变数。如果某种宏观事件或市场需求推动比特币重新被大量用于交易和支付,链上活跃度可能重新上升。而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比特币将更加坚定地扮演宏观抵押品的角色,被锁定在高信用金融系统中,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核心组成。
无论哪种发展路径,比特币的流通速度都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洞察窗口。它不仅反映当前的使用状态,也折射出人们对比特币的价值认知与功能期待的演变。这不是比特币的衰退,而是其结构性进化的征兆:从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实验,逐渐成长为一种可构建的、可集成的数字资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