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推动包括401(k)在内的退休计划投资范围扩展至另类资产领域,涵盖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以及加密资产等此前在主流养老金投资组合中较少出现的品类。
这一政策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401(k)计划目前管理着约9万亿美元的资产,覆盖了全美超过9000万名参与者。过去,该计划的投资标的以低风险、流动性高的工具为主,如国债、共同基金、指数型ETF等。如果将其中仅2%的资产转向加密货币市场,理论上将带来约17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规模接近目前全球加密现货ETF和上市公司持有加密资产总值的三分之二。
美国此举的背景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养老金资金缺口与投资回报不足的双重压力。传统低风险投资已难以满足长期增值的需求,因此政策制定者开始探索将更多高回报但伴随更高风险的资产纳入组合的可能性,这一转向对于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美国养老金体系采用“三支柱”模式:由联邦政府运营的社会保障构成第一支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计划分别构成第二与第三支柱。社会保障虽覆盖面广,但通常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许多中产阶层家庭而言,401(k)计划是维持退休生活质量的关键补充。
401(k)本质上是雇主为员工设立的长期投资账户,参与者可将部分税前收入直接投入其中,用于投资由雇主提供的基金清单(通常包含20至30个选项),雇主往往还会按一定比例追加投入作为福利激励。这一制度设计,使得401(k)既具税收递延的优势,又能在长期复利效应下积累可观资产。
然而,近年来401(k)的现实表现令许多参与者信心下降。通胀推高生活成本,医疗支出持续攀升,市场波动加剧——最新调查显示,仅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认为自己能达成退休储蓄目标,而去年这一比例还为43%。与此同时,州和地方公共养老金的资金缺口问题同样严峻——各州级养老系统总计承诺支付6.3万亿美元养老金,但实际资产仅4.9万亿美元,缺口逼近1.4万亿美元。
在低利率与通胀共存的宏观环境中,传统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回报率已不足以抵御购买力的持续流失。这促使政策层转向收益潜力更高的另类资产。以美国加州公共雇员退休系统(CalPERS)为例,其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私人市场追加超过300亿美元的投资,并在过去二十年间将对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从14%提升至接近40%。
特朗普此次行政命令的核心作用在于拆除监管壁垒,让401(k)参与者也能直接接触这些收益潜力更高的资产类别。政策支持者认为,这不仅是应对养老金投资回报不足的现实选择,也是“金融机会民主化”的体现——将原本仅对大型机构开放的投资渠道向普通劳动者开放。
尽管如此,资金的实际流入不会立刻发生。从行政命令到投资组合调整之间,通常需要经历六个月至两年的过渡期。首先,美国劳工部必须出台配套细则,明确投资比例限制、产品披露要求以及受托责任标准;其次,基金公司与资产管理机构需开发符合新规的投资产品,将加密资产等品类纳入组合;最后,雇主需要决定是否将这些新产品加入员工可选的投资清单,员工本人再作出配置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加密现货ETF因监管明确、流动性相对较好,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进入401(k)投资菜单的产品。
不过,批评声音同样强烈。反对者指出,另类资产通常存在流动性差、费用高、估值不透明、退出周期长等缺陷,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者可能面临无法及时赎回资金的风险。此外,如何在高风险投资与养老金的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都是仍需解答的核心问题。
特朗普的举措在全球范围内仍具有启发意义。许多国家的养老金体系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导致公共财政压力不断加剧,而在低利率和高通胀的现实条件下,单纯依赖固定收益资产已无法保障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通过适度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另类资产,或许能在长期内提高回报率,缓解资金缺口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体现了将投资决策权更多下放给市场与个人的理念。行政命令强调,政府的基础保障功能应与个人的自主投资责任相结合,鼓励公民主动参与退休资金的规划与管理。这种由“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的转变,不仅是资产配置层面的变化,也是养老理念与制度设计的深层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