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加密货币正逐步进入主流舞台。《GENIUS 法案》的正式落地,使稳定币终于有了明确的监管框架,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主动拥抱加密技术。曾经的小众“加密圈”,如今正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
然而,这场跨越式变化也带来了投资与创业方向的结构性转变——与过去十年以加密原生项目为主的格局不同,如今加密相关项目的数量正在超越加密原生项目。所谓“加密原生”,是指由深谙加密文化与技术的团队,为圈内资深用户打造的产品;而“加密相关”,则是在更广泛的行业场景中引入加密技术,面向的是主流市场与传统用户群体。
这种转变,既改变了风投机构的项目筛选逻辑,也对创业者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一、加密原生项目:极致垂直的用户与竞争环境
过去最成功的加密应用——无论是 Hyperliquid、Uniswap、Aave 还是 Ethena——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面向加密原生用户打造的。这个群体人数不多,但黏性极高、行动果断、乐于尝试新产品。他们能在黑客攻击、合约漏洞、市场暴跌中幸存,并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 DeFi 世界。
这种用户群决定了加密原生产品的市场特性:规模相对有限,但单个用户的贡献极高。例如,OpenSea 的前 0.2% 用户贡献了近一半的交易量;Polymarket 也呈现类似的极端幂律分布。这意味着,加密原生项目的核心任务不是“大规模获客”,而是如何持续留住和激励顶级超级用户。
然而,这也是加密原生创业最艰难的部分——超级用户往往是“机会主义者”,新竞争者只需用更高激励便能迅速吸引他们。过去几年,Blur 对 OpenSea、Axiom 对 Photon 的“吸星大法”,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加密行业的护城河远比 Web2 稀薄,加上代码与产品设计几乎总是开源,复制难度低,很多项目生命周期极短,从代币发行到团队退出可能只需几个月。
在这种环境下,唯一可持续的竞争力就是持续的产品创新。Uniswap 在七年间依然保持领先,靠的正是不断推出突破性功能——从 V3 的集中流动性,到 UniswapX、Unichain,再到 V4 hooks——在最激烈的 DEX 战场中,始终让超级用户感到“这里还有新鲜感”。
二、加密相关项目:在更大市场里嵌入加密能力
与加密原生不同,加密相关项目并非围绕代币经济和链上生态构建,而是将加密技术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到主流行业的产品中。早在 2017 年,就有团队尝试将区块链用于供应链追踪、银行间结算,但彼时缺乏成熟的监管与市场接受度,最终大多无疾而终。
如今,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监管框架的确立与传统机构的态度转变,使加密技术的“进入门槛”大幅降低。大型银行和跨国公司开始发行自有稳定币,跨境结算、身份认证、数据隐私等领域的加密解决方案逐渐落地。
典型的加密相关项目包括:
- 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的金融科技平台
- 通过 DePIN 激励收集分布式传感器数据的机器人网络
- 借助 zkTLS 技术实现隐私认证的消费级应用
这些业务的成败,与加密市场的波动关系并不大,更取决于创始团队在对应行业的专业度与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在加密支付领域,即便有链上技术优势,如果不具备成熟的获客与分发渠道,依然会被传统金融科技公司快速追赶甚至超越。
因此,加密相关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行业理解 + 商业化执行力,而非单纯的加密技术积累。
三、投资与创业策略的分岔
对于风投而言,加密原生与加密相关的创始人画像截然不同:
- 加密原生的优秀创始人,往往是深谙链上文化、能聚集忠诚社区的“产品黑客”型人物,他们可能缺乏传统履历,但能在冷启动阶段迅速激活圈内资源。
- 加密相关的优秀创始人,则更像传统商业领袖——来自金融、物流、消费品等垂直行业,具备供应链、合规、分发等成熟能力,能够在主流市场中竞争。
过去,加密风投喜欢寻找“不在硅谷朋友圈内”的原生创始人,比如 Uniswap 的 Hayden 或 Aave 的 Stani;而未来几年,更多的独角兽可能诞生于加密相关赛道——他们未必在推特上拥有大批追随者,却能在 IPO 时达到数百亿美元的市值。
需要注意的是,风投应避免成为“非加密行业淘汰创始人的接盘者”——一些从加密原生转向加密相关的团队,可能并不具备所需的行业深度。真正值得投资的,是那些在目标行业已具备优势,同时深刻理解加密如何带来增量价值的创业者。
四、时代窗口与地理因素
时机与地理位置,依旧是决定成败的隐性因素。
- Nubank 能在拉美金融科技领域建立壁垒,正是因为它在概念尚未普及时就抢占了市场,并且面对的是效率低下、口碑不佳的传统银行,而非其他初创公司。
- 对于想要在新兴市场打造稳定币数字银行的创业者来说,如果团队长期留在旧金山或纽约,可能根本无法深入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离用户越近,成功几率越高。
总结
加密行业正进入“双轨时代”:
- 加密原生项目依然是先锋实验场,依靠超级用户驱动,生命周期短但潜在回报极高;
- 加密相关项目则在更大市场中寻找落地机会,商业模式与主流行业更为接近,规模化潜力更大。
对创业者而言,关键在于明确自身定位,深耕目标用户;对投资者而言,则需要在这两个赛道之间灵活切换,既不放弃原生的高风险高回报机会,也不能错过相关赛道的长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