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引发热潮 但专属区块链的价值究竟几何

在当前的金融科技浪潮中,稳定币无疑成为了热点话题。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加密领域的创新者,大家都在讨论它们的潜力、应用以及背后的技术基础。然而,围绕稳定币的专用区块链究竟能带来多大价值,却仍存在广泛争议。

 

最近,诸多科技与金融巨头纷纷推出或筹备自己的区块链。Stripe正在构建一条区块链,USDC的发行方Circle宣布计划推出自己的链,Tether则投资了多个与USDT相关的区块链项目,如Plasma和Stable。同时,Robinhood也在开发一条区块链(尽管并非专注于稳定币),摩根大通和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也在暗中布局这些技术。

 

从市场趋势来看,稳定币的使用量和发行规模势必会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全球数字支付和跨境结算日益活跃的背景下。然而,专门为稳定币打造的结算和支付链是否真正具有战略意义,却值得进一步审视。

 

稳定币的核心用途与链的关系

 

稳定币相关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发行、支付和结算。

 

在发行层面,稳定币对于发行方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们可以通过持有基础货币(如美元)获取收益,而无需向用户支付额外费用。《天才法案》的出台,使得这种模式在合规框架下变得更加可行。在这方面,Tether凭借其市场先发优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USDC虽然竞争力不及Tether,却也稳居领先阵营,相较于新入局者具备明显优势。

 

支付和结算层面则面临完全不同的挑战。在主流公链(如以太坊、Solana)上,转移价值的成本几乎接近零,这意味着支付本身的利润空间极为有限。随着竞争加剧,交易费用将进一步下降,无论是国内支付还是国际汇款,对用户而言固然是利好,但对企业来说却不是高利润业务。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如果现有公链已能提供稳定、高效的支付服务,为何用户要迁移至安全性更低、规模更小的新链,仅仅为了获得功能上有限的差异?

 

对于加密原生链而言,发行稳定币或许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关注度和炒作,但从长期价值和可持续性来看,其基本价值主张仍不明晰。从技术层面观察,部分链存在经济激励不足的问题。例如,以USDC为基础的链缺乏公开、诚实的验证机制,更像是由预先选定的验证者组成的私人联盟,而非去中心化Layer1区块链。这些验证者能够通过“争议协议”处理交易,这在根本上使链的去中心化属性受限。Circle构想的链,实质更接近一个多供应商数据库,运行EVM代码,但其本质上仍是中心化控制的账本系统。

 

在所有情况下,Circle和Tether依然是USDC和USDT的最终裁决者,他们拥有冻结、撤销或拒绝交易的权力。所谓“专属链”,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Stripe的链更可能是其支付业务的内部后端工具,其是否被广泛使用,对公司整体战略意义有限;而Circle则非常关注链的市场采用情况,但其去中心化属性依然有限。

 

DeFi应用与网络化美元的机会

 

虽然为支付和结算设计的稳定币链价值有限,但在特定去中心化金融(DeFi)场景下,稳定币链仍有存在合理性。例如,链上资产管理、自动化借贷协议、智能合约支付系统等,能充分发挥稳定币的可编程性和透明性优势。

 

更广阔的机遇或许在于“网络化美元”的概念。通过区块链技术,美元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流转,资金能够自动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解锁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潜在价值。网络化货币意味着每一笔资金都可以在后台服务于用户和市场,而不仅仅是静态存放在银行账户中。这将为企业提供全新的竞争空间,尤其是那些能够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的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赢家。

 

总的来看,稳定币链在当前阶段更像是一种探索性的技术尝试,而非立即可实现的高利润业务。真正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将是那些将区块链与资金网络化、资产自动化管理结合起来,打造超越传统支付和结算模式的创新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