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稳定币的现实与未来

华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义乌这一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稳定币正在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Chainalysis估算,2023年义乌市场链上稳定币的流通金额超过百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尚待验证,但媒体和舆论的关注已经为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

 

当前稳定币在中国外贸领域的实际使用情况仍有限,其推广面临商业和合规层面的多重挑战。跨境支付效率低、费用高昂,以及监管限制和安全风险,都是企业在使用稳定币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现实情况、技术优势、潜在风险和未来前景四个维度,分析稳定币在外贸中的作用,并为企业提供参考建议。

 

跨境电商在支付环节面临诸多困境。传统支付方式如PayPal和Stripe手续费高达3%-5%,香港主体甚至高达4.4%,再加上汇率转换损失和中介费用,中小企业实际支付成本往往超过交易额的10%,严重压缩利润空间。与此同时,跨境支付还必须遵守各国反洗钱、客户身份验证及数据隐私等合规要求。大陆目前明令禁止企业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而香港自2025年起通过《稳定币条例》,明确规范了稳定币发行和储备管理,但仍禁止向内地用户提供服务。

 

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同样存在隐忧。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支付欺诈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各国尝试通过标准化数据体系提高合规效率,但支付方式差异巨大,企业仍需支持电汇、信用卡、数字钱包及本地支付系统等多种渠道。

 

一线从业者反馈显示,部分海外华人企业或技术接受度较高的跨境贸易商已经在小额收款中尝试使用USDT,通常低于一万美元的B端收汇款更为高效,但在资金流入监管严格的地区仍需通过CEX或OTC渠道完成。币安发布的八周年回顾显示,其支付业务累计处理资金23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跨境汇款,虽然具体贸易相关比例不明,但无疑显示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渠道价值。

 

然而,在大陆市场,稳定币认知和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仍以PayPal或连连支付为主要结算工具,稳定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海外华人从业者和技术敏感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规模化使用。短期来看,稳定币更多是一种潜在解决方案,其广泛应用仍需监管协调、金融基础设施升级和行业教育的配合。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价格稳定性,多数以法币抵押型为主,即每发行一单位稳定币,背后有等额或超额法币储备,并由第三方机构托管和审计,以确保1:1锚定。Tether(USDT)和USD Coin(USDC)即典型代表,其发行以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支撑。

 

相较传统电汇,稳定币支付具有明显优势。电汇需经过多环节处理,依赖银行工作日,结算周期通常3-5天,而区块链上的稳定币交易几乎实时确认,7×24小时运行,不受节假日或时区影响。成本方面,银行电汇手续费、汇率差和中介费用叠加,而稳定币仅需支付链上Gas费,成本通常为银行手续费的十分之一,且汇率锚定法币,几乎无额外损失。对于无银行账户的群体,稳定币仅需数字钱包即可使用,这使其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具备优势。

 

稳定币市场正在快速扩张。2025年初估算,其市值约为2500亿至2600亿美元,每日处理交易超过150亿美元。香港《稳定币条例》明确将跨境支付作为应用场景,结算时间可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美国GENIUS法案亦将支付稳定币纳入合法支付与清算工具范围。国内科技巨头如京东、蚂蚁集团正在争取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以促进出口商使用人民币收款,降低美元依赖。同时,美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稳定币业务,从PayPal发行PYUSD,到Visa、Mastercard接入稳定币支付网络,跨境支付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

 

尽管潜力巨大,稳定币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多重风险。法律方面,大陆暂未明确支持稳定币结算,合同效力有限,但其财产权利已被法院认可。央行和监管部门强调,稳定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交易活动被视为非法金融活动。香港则提供合法发行通道,为企业提供合规路径。

 

交易成本之外,稳定币使用仍存在隐性成本。在法币兑换渠道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换币成本可能高于传统渠道;同时,采用稳定币支付可能无法享受出口退税或提供银行流水等传统金融凭证,增加企业运营负担。稳定币本身也存在“脱钩”风险,近期FDUSD事件便显示了其在极端情况下的价格波动与资金冻结风险。地缘政治因素亦不可忽视,美国发行的稳定币可能受到链上执法或制裁影响,例如Garantex交易所被制裁并冻结USDT资金的案例。

 

综合来看,当前国内企业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虽然在效率、成本和普惠性上具备优势,但实际风险和隐性成本仍高于传统方式。在符合外汇和反洗钱政策前提下,稳定币可作为辅助手段,而非唯一支付渠道。企业在使用时需准备备选方案、审计流程和资金链透明机制,以降低潜在风险。

 

展望未来,稳定币在外贸中的应用前景仍然乐观。市场需求客观存在:更快、更便宜、更高效的结算方式符合企业利益。从政策和国际视角看,稳定币也承载着金融主权竞争,美国稳定币延展美元支付影响力,中国则需探索自主可控的稳定币体系以掌握链上主权。

 

香港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合法牌照机制可为企业提供合规通道。企业可通过香港设立公司、开立账户,并通过当地合规交易所或OTC服务商将收款稳定币兑换为港币或美元,再安全、合规地回流内地。未来稳定币结算可能形成“双轨制”,与传统电汇并行:小额、高频、数字化客户优先使用稳定币,而大额、风控严格客户仍依赖传统银行结算。随着技术成熟和监管明确,稳定币在跨境结算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成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期内,稳定币跨境结算仍受限于内地监管政策,发展之路曲折,但长期来看,其前景可期。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政策创新,稳定币有望成为外贸结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