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比特币价格突破 12 万美元大关,再次将这个曾被视作边缘的资产推向全球金融舞台。不同于过去由华尔街对冲基金唱主角,这一次,推动浪潮的身影,来自常春藤校园里那些被称为“最谨慎的守财人”的捐赠基金管理团队。
8 月 9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的 13F 文件引发了市场震动。文件显示,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总规模约 532 亿美元)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持有价值 1.16 亿美元的比特币 ETF(IBIT)。这一持仓位居基金第五大投资,仅次于微软、亚马逊、Booking Holdings 与 Meta,甚至超过了对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与芯片巨头 Nvidia 的配置。
更令人关注的是,哈佛并不是孤例。布朗大学、埃默里大学、奥斯汀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相继披露了加密资产头寸。曾经象牙塔里的谨慎资本,如今不再只是学术与研究的守护者,而是加密世界的活跃玩家。
这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事实上,这些大学基金在加密行业的布局早已默默展开多年,而今天,只是他们的战略选择被迫推向前台。
从寒冬入局的“逆行者”
要理解这股力量的真正底色,就必须回到 2018 年,那是加密货币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彼时,ICO 泡沫全面破裂,全球加密资产市值在短短数月蒸发逾 6,300 亿美元,总市值跌至不到 2,000 亿美元。比特币价格最低触及 3,000 美元,以太坊更是跌至 80 美元。散户纷纷逃离,媒体群嘲加密是“庞氏骗局”,连 Facebook 都公开宣布禁止加密广告。整个行业似乎濒临消亡。
然而,就在市场一片唱衰之际,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传奇投资人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的领导下,2018 年 10 月,耶鲁大学与哈佛、斯坦福等高校共同投资了刚成立不久的 Paradigm——一支规模 4.5 亿美元的加密基金,由 Coinbase 联合创始人 Fred Ehrsam 与前红杉资本合伙人 Matt Huang 联手创办。与此同时,耶鲁也参与了 a16z 设立的首支 4 亿美元加密基金。
这一举动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逆行”,但回头来看,这笔投资不仅改变了 Paradigm 与 a16z 的发展轨迹,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加密行业的演化。
Paradigm 原计划将 60% 资金投向加密资产、40% 投向初创企业股权,但团队选择了更激进的道路:通过所投的交易平台 Tagomi 大举建仓比特币与以太坊,比特币成本约为 4,000 美元。数月后,比特币价格便冲上 1 万美元。对于当时尚无合规渠道直接持币的大学基金而言,这是一次高明的“曲线入场”。
Matt Huang 如何说服一向保守的耶鲁基金支持这一新生基金,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从他后来的文章《为那些开明的怀疑者布道比特币》中,可以窥见他的逻辑:泡沫并非缺陷,而是比特币走向主流的必经阶段。每一次泡沫破裂,都会带来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更坚固的接受度。
这一论调,与耶鲁捐赠基金的长期主义理念不谋而合。
从投资人到行业建设者
如果说资本注入是第一步,那么名校基金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2019 年 4 月,Paradigm 以种子投资人身份向 Uniswap 投资 100 万美元。当时的 Uniswap 甚至没有公司,团队只有创始人 Hayden Adams 一人,一个刚被裁员、才自学了两年 Solidity 的年轻工程师。
资金只是开端,更重要的是资源与技术支持。Paradigm 的研究员 Dan Robinson 几乎每天都活跃在 Uniswap 社群中,帮助解决合约漏洞与流动性问题。在双方的合作下,自动做市商(AMM)模式逐渐成熟,最终引爆了 2020 年的 DeFi 夏天。
从 StarkWare 到 MakerDAO,从 Lido 到 dYdX,Paradigm 的投资清单几乎覆盖了整个加密版图。而另一边,a16z crypto 也深度参与了 Coinbase、Solana、Arweave、Avalanche 等明星项目,并通过向政治组织捐赠、推动政策议题,塑造了加密行业与华盛顿之间的新格局。
这一切的源头,最终都能追溯到一个人:David Swensen。作为“耶鲁模式”的缔造者,他让捐赠基金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重要参与者,也让耶鲁成为加密行业早期最具分量的机构背书。
而这种信号的溢出效应迅速传导开来。2018 年底,《The Information》就曾报道,哈佛、斯坦福、MIT、达特茅斯和北卡等高校均通过捐赠基金投资了至少一家加密基金。对于摇摇欲坠的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名校系的加密江湖
资本只是表层,更深远的影响来自人。
加密世界从来不缺江湖气,而在这片江湖中,不同大学背景逐渐演化成了隐形的“门派”。
在华语世界,清华系的力量最为显赫。火币创始人李林、Conflux 姚班团队、CertiK 创始人顾荣辉与邵中,都出自清华。北大系则孕育了孙宇晨与吴忌寒,两人一度主导了早期的公链和矿业生态。浙江大学校友更是在应用层全面开花,从 Magic Eden 到 NFTGo,再到爆红的链游 Stepn。
在海外,名校帮派更为活跃。
斯坦福凭借硅谷地缘优势,成为创业热土。OpenSea、Alchemy、Filecoin 等知名项目创始人均出自这里。2019 年的斯坦福区块链大会更是群星荟萃,以太坊、Cosmos、Polychain 等悉数到场。
MIT 的标签是“技术中枢”。零知识证明概念发源于此,图灵奖得主 Silvio Micali 更亲自下场创立 Algorand。MIT 校友阵容几乎覆盖了加密行业的明星阵地:Paradigm 的 Matt Huang、MicroStrategy 的 Michael Saylor、StarkWare 的 Uri Kolodny、莱特币的李启威,甚至已然陨落的 SBF。
UCB 则以孵化能力著称。2019 年成立的 Berkeley Blockchain Xcelerator 已孵化上百个早期项目,从隐私公链 Oasis 到 Galxe、Osmosis、Sei 等新兴力量。普林斯顿则凭借校友 Lubin、Novogratz 等人的资本力量,成为投资派别的重要节点。
这些“大学帮派”并非虚名。校友网络带来的信任,使得项目融资、团队搭建乃至跨境合作,都能迅速成型。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加密行业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权力纽带。
大学与加密的未来交汇
如今,区块链课程已成为世界名校的标配,学生社团和研究实验室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投身加密创业,而非传统投行或咨询公司。
斯坦福的 CBR 大会、伯克利的孵化器、MIT 的 DCI 黑客松,正源源不断地将年轻血液输入这个仍在扩张的生态。
从 2018 年的寒冬,到 2025 年比特币重返 12 万美元高位,名校的资本与人才从幕后逐渐走到台前。他们不只是加密行业的“早期投资人”,更像是这个新世界的“武林门派”,在不动声色中塑造了今天的格局。
未来的加密江湖,或许正是常春藤与顶尖学府校友们编织的另一张无形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