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被视为加密货币发展的监管障碍的美国金融体系中,一位SEC官员的立场突然引发行业震动。8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海斯特·皮尔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她不仅引用了密码朋克宣言批评美国金融监控体系,还罕见地为零知识证明、去中心化网络等隐私技术站台。这位被加密行业昵称为「加密妈妈」的监管者,罕见地站在被监管者一边,其激进程度甚至超过许多加密技术极客。
皮尔斯的演讲题目乍一听颇为轻松——《花生酱与西瓜:数字时代的金融隐私》——但实际上是一场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深刻批判。她用一个家庭故事开场:祖父讨厌吃西瓜,总是在上面抹上厚厚一层花生酱,引来邻居小孩围观。多年后,当祖父接电话时,电话接线员认出了他。这个看似寻常的故事,实则折射出技术变革的核心:自动交换系统的普及让人们不再依赖人工中介,也无需担心邻居偷听私人通话。皮尔斯借此引入她对隐私和技术保护的思考,强调技术如何在法律和制度缺陷无法提供保护时,成为个人权利的最后防线。
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人物,皮尔斯有着坚实的法律和政策背景。她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曾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任职多年,2018年被特朗普任命为SEC委员。在此之前,加密行业已经因为她相对友好的监管态度而称她为「加密妈妈」。然而,这次演讲中,她彻底撕下温和面具,公开批评现有金融监控体系的诸多弊端。
皮尔斯首先猛烈抨击了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监控的“第三方理论”。这一理论允许执法部门无需搜查令即可获取银行掌握的客户信息,她指出,这种做法事实上剥夺了个人对数据的隐私权。她强调,银行能够使用加密技术保护客户数据不被盗窃,但法律仍允许政府随时获取这些数据,这是一种极端不平衡的安排。
随后,她将矛头指向了《银行保密法》。该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反洗钱项目,让银行充当政府线人。皮尔斯引用数据指出,2024财年,美国32.4万家金融机构提交了超过2,500万份交易报告,其中包括470万份“可疑活动报告”和2,050万份“货币交易报告”,海量信息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线索。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不仅消耗大量资源,也侵蚀了民众的隐私权。
不仅如此,她还批评了SEC内部的综合审计追踪(CAT)系统,该系统可全程监控股票和期权交易。自启动以来,这一系统至2022年底耗资5.18亿美元,几乎是原预算的八倍,但仍未建成完整系统。皮尔斯将其形容为“反乌托邦监控国家的产物”,揭示了监管机构在追求全面监控时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消耗和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面对现行法律体系的局限,皮尔斯将希望寄托于技术本身。她公开支持零知识证明、智能合约、公共区块链及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等技术,强调它们能够绕开传统中介,实现个人隐私保护。零知识证明可以验证身份或资格,而无需暴露其他信息;隐私混合器可以隐藏个人财务活动;去中心化网络则消除了中心化服务商的控制。这些技术的本质,是在法律无法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时,为社会提供技术救赎。
皮尔斯还提及历史先例。1990年代,美国政府曾试图将强加密技术控制在手中,但在密码学家和技术社区的坚持下,民间自由使用加密技术得以保留。PGP软件的开发者菲尔·齐默曼等人的努力,使得今天的电子邮件、网银交易和在线购物得以安全进行。皮尔斯将隐私保护提升到宪法高度,引用布兰代斯大法官的观点强调:“当政府的目的是善意的时候,我们必须最警惕地保护自由。”
演讲还与当下热点案件紧密相关,如Tornado Cash联合创始人Roman Storm受审一事,皮尔斯明确表态,开源隐私软件开发者不应为他人使用其代码的行为承担责任。这种立场显示出她在隐私保护上的激进程度,甚至超越了《密码朋克宣言》的原作者埃里克·休斯。休斯在1993年的宣言中对第三方信息披露持一定妥协态度,而皮尔斯则坚持即便信息掌握在第三方手中,个人仍应保持隐私控制权。
皮尔斯的身份矛盾正是演讲的魅力所在:作为监管者,她深知现有体系的问题;作为政府官员,她公开批评自己的机构;作为金融体系守护者,她为去中心化技术和个人隐私站台。这种立场使她在行业内外都备受关注,被视为监管者中的“觉醒者”。她的演讲不仅回应了三十年前密码朋克运动的呼吁,也让现代社会重新思考隐私、技术和监管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皮尔斯这次演讲不仅是一次政策立场的表态,更是一场思想宣言:在数字时代,真正的个人自由与尊严,需要依赖技术提供的隐私保护,而非仅仅依赖法律与政府。她的声音提醒社会,在追求安全与合规的同时,必须重视个人隐私权和技术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