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风险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挑战

随着加密资产和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稳定币作为加密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凸显。稳定币以法币为锚,兼具准货币属性,成为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它不仅在交易中提供价格锚定,还能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以及零售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稳定币,加密金融和传统金融体系将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密货币可能仅限于投机工具,而稳定币则拓展了加密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边界。然而,稳定币的跨界应用也意味着加密金融的风险可能向传统金融体系传导,反之,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可能影响到加密生态。

 

稳定币最初的应用源于加密资产交易的需求,但随着其使用场景不断拓展,它正逐渐进入跨境支付、零售和B2B供应链等实体经济领域。未来,随着更多链下资产上链,即所谓的RWA(真实世界资产),对稳定币的链上支付和交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稳定币不仅是加密资产交易的工具,也正在成为链上和链下金融活动的重要纽带,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也带来了潜在的金融冲击。

 

在某些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或者通货膨胀高企的国家,稳定币已经被广泛用于日常支付,并开始承担价值尺度和价值储存的功能,实质上成为货币的一种替代形式。随着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加深,其货币功能愈发明显,这对传统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体系构成冲击。稳定币可能导致银行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大量资金向大银行集中,小型银行面临竞争压力。虽然存款总量可能不变,但结构性变化将影响银行的业务模式,并可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之间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可能存在分工和协同。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可能更依赖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以确保交易安全,而中小企业和个人则可能偏向使用市场化发行的稳定币以追求交易便捷和速度。这种分工不仅使两者可以互补,还可通过政策和监管实现协调,例如要求稳定币发行方以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储备金挂钩,而非仅依赖短期国债,从而增强稳定性。

 

在高通胀或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美元稳定币可能替代当地货币,出现所谓的“美元化”现象,这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和美元霸权有利,但也伴随潜在风险。如果美元通过稳定币大规模上链流通,类似离岸美元的扩展,将对美联储对货币总量和利率的控制带来挑战。链上美元规模不断扩大时,美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决策将面临新的复杂性,稳定币的发行和流通可能对宏观金融政策形成实质影响。

 

稳定币的发行主体逐渐多样化,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始参与货币发行,这既带来了创新动力,也伴随风险。如果稳定币发行依赖金融科技企业持有国债作为储备,其货币发行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央行,从而削弱央行调控能力。稳定币的发行和链上金融发展可能压缩银行中介功能,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类似影子银行效应。同时,对短期国债需求的增加可能影响利率控制和国债期限结构,带来政府短债长投的问题。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人民币稳定币不可能单靠自身实现突破,最终仍需依赖资本项目开放和货币可兑换水平的提升。稳定币只是手段,而非核心路径。然而,人民币稳定币的扩展会提升离岸人民币资产需求,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随着离岸市场规模增长,在岸与离岸利率和汇率差距可能引发跨境套利,对资本项目管制形成压力,并可能推动内地加快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稳定币作为新兴金融基础设施,既能提高支付效率,拓宽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监管机构需要高度重视稳定币的潜在冲击,通过数字技术和政策手段加强对稳定币发行和交易的监管,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同时,合理引导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展,有助于稳步推动国际化进程。在享受稳定币带来的便利与效率的同时,必须防范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