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Solana TPS背后的真相

最近,关于Solana网络能否达到 10万 TPS 的讨论再次升温。这源于 @cavemanloverboy 在 Solana 主网上跑出了超过 10 万 TPS 的实验数据,但多数人并未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这次实验本质上是一种在理想条件下的极限测试,这意味着它并不能代表Solana主网的常态性能,与测试网或实验室条件下的数据有一定差异,但整体趋势相差不大。实验采用了 noop(no operation)空操作程序,每笔交易仅进行基础签名验证,不执行任何计算、不修改账户状态,也不调用其他程序,每笔交易大小仅 200 字节,远低于常规交易的 1 KB 以上。换句话说,这次的 10 万 TPS 测试衡量的是 Solana 网络层和共识层的极限吞吐能力,而非应用层的真实处理性能。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使用了 Frankendancer 验证器客户端。简单来说,Frankendancer 是 Jump Crypto 正在开发的 Firedancer 验证器的混合测试版,它将 Firedancer 已经优化完成的高性能组件嫁接到现有 Solana 验证器上。通过借鉴华尔街高频交易技术栈,利用精细的内存管理和自定义线程调度,Solana 节点系统获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即便只是部分组件替换,就能带来约 3-5 倍的性能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极端优化条件下 Solana 可以达到 10 万 TPS,为什么日常网络表现仅有 3000 到 4000 TPS?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Solana 的 POH 共识机制要求验证者不断投票维持链安全,而这些投票交易本身就占据了区块容量的 70% 以上,导致可供正常交易使用的性能通道被压缩。其次,生态活动中频繁出现状态竞争,例如 NFT Mint 或新 MEME 发布时,数千笔交易同时写入同一账户,交易冲突率高,导致失败交易增加。第三,Solana 网络内存在大量争夺 MEV 的套利机器人,它们发送的大量无效交易进一步消耗网络资源。

 

好消息是,随着 Firedancer 的全面部署以及 Alpenglow 共识升级,这些瓶颈问题将被系统性解决。Alpenglow 升级的核心改进之一是将投票交易移至链下,从而为正常交易释放约 70% 的区块空间,同时将交易确认时间降至 150 毫秒,让 DEX 的使用体验接近中心化交易所。费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也可以有效避免单个程序或热点事件引发的全网拥堵。Firedancer 除了提升性能,还增强了客户端多样性,让 Solana 拥有类似以太坊的多客户端生态,从而在去中心化和节点容错方面获得显著改进。

 

因此,这次 10 万 TPS 的讨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对 Solana 未来升级后客户端和共识协议性能的信心,而非单纯的数字比拼。对于外行来说,TPS 军备赛可能只是噱头,但对于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次实验展示了 Solana 在优化后的潜在能力,未来网络处理能力和用户体验的提升空间值得期待。

 

Solana 的演进不仅是性能的提升,更是向高并发、低延迟和去中心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其在去中心化金融和高性能区块链应用领域的长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