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市值在2028年底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的发展路径与挑战

近年来,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从最初的加密货币交易辅助工具,逐渐演变为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结算和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Coinbase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到2028年底,全球稳定币市值有望达到1.2万亿美元,而这一预测并非基于不切实际的假设,而是建立在政策环境改善、机构采用加速以及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综合趋势之上。

 

稳定币的崛起源于其在支付与价值储存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比特币、以太坊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加密资产不同,稳定币通常与法定货币如美元一比一挂钩,通过高流动性、低成本和便捷的跨境特性,满足了企业、投资者乃至普通用户对稳定、快速和低费用结算手段的需求。自2021年以来,全球稳定币市值以年均65%的复合增长率扩张,截至2025年中期,已突破2750亿美元。而根据市场交易数据,2025年初至今的稳定币累计交易量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显示其在金融活动中的渗透率正在迅速提高。

 

然而,稳定币市场的增长不仅取决于需求扩张,还受到金融监管框架、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Coinbase在报告中采用自回归模型与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运行了数千条可能的未来路径,以捕捉稳定币增长的随机性与持续性。模型结果显示,在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金融机构加速接入以及全球支付网络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到2028年底,稳定币市值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这一增长路径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依赖短期利率的剧烈错位或异常宽松的货币环境,而是基于长期、渐进和复合式的 adoption 过程。

 

具体而言,模型考虑了2024年之后的多项结构性变化,包括美国《GENIUS法案》的立法进展、各州和联邦层面对稳定币发行与储备管理的监管框架完善,以及主要金融机构对稳定币的逐步接纳。这些变化将降低市场对稳定币赎回风险的担忧,改善其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度,从而为稳定币的持续扩张提供制度保障。模型通过对历史增长冲击的重新采样,保留了加密资产市场常见的“尾部风险”特征,确保预测结果在面对潜在的市场波动时仍具有统计稳健性。

 

除了市场规模预测,报告还深入分析了稳定币发行与美国国债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稳定币发行通常通过购买短期国债作为储备资产,从而在无形中成为美国国债的重要边际需求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前两大稳定币发行机构已跻身美国国债的前十大持有者。这意味着稳定币的增长在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对国债收益率特别是短端收益率产生影响。模型估计,若在五天内有约35亿美元资金流入稳定币市场,三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在10天内可能被压低约2个基点,在20天内的压低幅度可能达到4个基点。虽然这一影响看似温和,但在稳定币市值持续扩张的情境下,其对前端融资成本的长期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然而,资金流出的影响被认为更具不对称性。历史案例显示,当稳定币因赎回压力被迫抛售储备资产时,可能在短期内放大国债市场的波动。2023年3月,USDC因硅谷银行储备暴露事件一度脱锚至0.87美元,引发市场对稳定币流动性风险的广泛担忧。Coinbase的分析指出,这类极端事件往往与监管环境、银行体系对加密业务的审慎态度密切相关,而非稳定币机制本身的系统性缺陷。未来若《GENIUS法案》及相关监管细则能够落实,例如为稳定币发行人建立明确的流动性缓冲要求、破产优先权以及更广泛的银行合作渠道,将显著降低此类尾部风险的发生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在金融体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再配置效应可能对稳定币的实际净需求形成掣肘。例如,部分资金可能从商业银行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流向稳定币,从而在统计上形成“替代效应”,使得稳定币扩张对国债新增需求的边际影响小于名义规模所暗示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稳定币与传统金融资产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更加复杂,其宏观金融影响仍需结合资金来源、市场情绪和政策环境进行动态评估。

 

监管框架的演进被视为稳定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前提。《GENIUS法案》计划自2027年起实施,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对流通中的代币提供100%储备、接受每月审计,并赋予持有人破产优先权。这不仅将提高投资者信心,也可能为稳定币发行机构打开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合作的潜在通道,例如未来是否允许其访问贴现窗口或主账户权限。虽然这些细节仍有待监管机构最终确定,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18个月将成为稳定币合规化与制度化的关键窗口期。

 

综合来看,Coinbase的分析认为,稳定币市场正处于由早期探索走向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到2028年底,市值突破1.2万亿美元不仅在统计上具备可行性,也在政策趋势和市场结构变化的共同推动下具备现实基础。随着监管规则日益完善、机构采用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跨境支付网络持续拓展,稳定币有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如何在促进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未来数年监管者、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