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热潮推动香港中资机构大举进军现实资产代币化行业业内人士提醒需谨防虚火

在香港的金融市场上,一股新的浪潮正在迅速蔓延。与外资机构仍专注于量化投资、对冲策略和IPO业务不同,越来越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之外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资产代币化,即RWA(Real World Assets)领域。所谓RWA,是指将现实世界中能够产生稳定收益的资产,例如酒店租赁、光伏电站、股票、债券、甚至大宗商品等,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处理,从而使这些资产可以在链上进行交易、管理和流通。这一概念近年来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迅速走红,成为数字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于香港的中资机构而言,进入RWA领域并非完全出于自发的市场行为。多位驻港金融从业者透露,很多中资机构之所以在近期密集启动RWA项目,更多是因为国内总部的战略安排,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特征。一些机构甚至将RWA视为“必须完成的指定任务”,这在过去的香港金融市场中并不多见。多位行业人士坦言,几乎所有在港的中资资管机构都在尝试寻找适合的资产,力求尽快推出首批RWA产品,为未来可能到来的稳定币生态奠定基础。

 

这种热情在多个维度上得到了印证。8月初,蚂蚁数科与多家中资机构在港交所联合举办了一场RWA专题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和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等重量级嘉宾亲自到场,会议现场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甚至有大量与会者只能站在后方聆听。许多传统金融机构的代表在会场内惊讶地表示,很久没有看到币圈活动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传统金融圈人士,足见RWA话题在香港金融界的热度。

 

这一切的背景是香港于近期推出了《稳定币条例》,明确了稳定币发行和管理的法律框架,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部分资管机构高管坦言,如果没有这一条例的落地,香港中资机构对RWA的兴趣很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被点燃。事实上,许多机构的高层在过去几个月频繁往返于内地和香港,与监管部门和律师团队密集磋商,讨论如何在法律合规的前提下加快RWA项目的推进。

 

在具体的产品层面,部分中资机构已经率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华夏基金、太平资管、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等机构近年来陆续在香港推出了比特币现货ETF、以太坊现货ETF以及多种代币化货币基金产品。尤其是华夏基金旗下的港元和美元代币化货币基金,在推出后迅速积累了可观的规模,显示出市场对这类产品的初步认可。太保资管香港更是在今年3月发行了首只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并早在2023年就完成了相关牌照升级,成为首批能够在香港参与虚拟资产基金业务的中资资管机构之一。

 

多位机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代币化的起点,主要考虑到其产品结构相对简单、风险较低、投资者接受度高,更适合在早期探索阶段试水。与此同时,部分机构也在研究将私募信贷、房地产信托等更多元化的资产纳入代币化尝试的可能性,希望在未来的数字金融体系中占据先发优势。

 

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刺激了香港机构的信心。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在2024年初先后推出了比特币现货ETF和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其中比特币ETF的规模在短短数月内突破867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最新数据显示,美国RWA市场整体规模已接近250亿美元,其中私募信贷和美国国债相关资产占据主要份额,代币化的潜在需求正在快速释放。香港的中资资管机构普遍认为,这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也让他们看到了在数字金融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过,随着稳定币和RWA在香港市场的快速升温,一些行业人士也开始担忧当前的热度可能存在透支风险。太保资管香港CEO周成岗就明确表示,RWA的长期前景值得期待,但目前香港市场的火爆更像是一种“虚火”,许多机构在缺乏成熟法律框架、完善技术标准和足够市场流动性的情况下过于急切地推动项目落地,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周成岗提醒,资产上链的前提是符合金融逻辑,必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效率或流动性问题,而不是为了追赶概念而盲目行动。他强调,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不容否认,但不应将其神化,更不能把未来十年才能成熟的商业模式当作当前就能落地的现实机会。

 

持类似观点的业内人士并不在少数。一些长期深耕传统金融和数字资产市场的资深从业者指出,真正优质的资产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本身就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并不存在严重的流动性困境,因此未必需要依赖区块链来解决问题。相反,对于缺乏信用背书或现金流不稳定的资产而言,即便通过代币化实现了链上交易,其流动性问题也未必能够真正改善。

 

更关键的是,RWA的合规性和法律属性仍在探索之中。如何界定投资者持有的代币化资产的权利,如何确保底层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分配具备法律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提供答案。部分律师事务所近期已明显感受到相关咨询需求的激增,显示香港RWA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整体来看,稳定币带来的政策红利确实让香港成为中资机构探索数字金融的重要试验场,RWA的潜力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热情之外,行业同样需要冷静的评估和理性的规划,只有在法律框架、技术标准、流动性机制都逐步完善的前提下,RWA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和提升效率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