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从最初作为链上交易工具的灰色流动性资产,到如今被纳入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合规资产,受监管稳定币正站在新的历史岔路口。2025年,随着各国监管政策陆续落地,稳定币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市场自发需求,而是逐步由政策驱动、制度保障和现实世界应用共同塑造。
从宏观角度来看,美国和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动作标志着全球稳定币生态正进入真正的“监管窗口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GENIUS 法案》,正式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联邦级监管框架。与此同时,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日本金融厅(FSA)批准首批日元稳定币、韩国监管沙盒中韩元稳定币的试点,都显示各国正在积极将稳定币纳入受监管的金融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动作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明确路径,也为投资者和企业使用稳定币提供了安全边界。
受监管的稳定币因其独特属性而值得关注。它们由受监管实体发行,持有明确储备资产,并承担可执行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每一枚代币都与具体监管机构、托管方和储备金安排相连,用户可验证其安全性和可兑换性。相比传统灰色地带稳定币如 USDT,这类代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合规性和透明度,使其能够进入企业财务报表、机构支付系统及跨境结算流程,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
从用途角度看,受监管稳定币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交易流动性,而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金融活动。USDC、FDUSD、PYUSD、GUSD、USD1 等都是典型代表,它们与 USDT 并行存在,但侧重点不同。USDT仍是全球加密市场的流动性引擎,而受监管稳定币则强调合规、可审计,并嵌入企业支付、跨境结算及零售消费场景。它们正将稳定币的角色从链上交易媒介转变为现实世界的支付和资金管理基础设施。
全球主要受监管稳定币的发展方向展现出明显共性。在美国,USDC 由现金及短期美国国债支持,定期审计且1:1可赎回,是机构支付和结算的重要选择。Paxos 旗下 USDP 在纽约金融服务部监管下发行,主要服务机构支付场景。PayPal 推出的 PYUSD 则侧重零售支付与跨境汇款,试图将稳定币引入日常消费。香港的 FDUSD 在《稳定币条例》下发行,成为受监管金融工具,标志着亚洲市场在政策框架建设上的突破。日本 JPYC 获得货币转账服务许可,以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为支撑,计划在以太坊、Avalanche 和 Polygon 网络上发行。韩国则通过监管沙盒测试韩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B2B结算中的应用。
无论区域差异如何,受监管稳定币都遵循相似逻辑:为机构和合规场景提供安全、透明的支付与资金管理渠道,而不是直接取代 USDT 的全球流动性地位。它们正在形成与 USDT 并行的平行轨道,覆盖跨境资金流、企业结算和零售支付等多层应用场景。USD1 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依托传统资本和政策支持,六个月内从零起步达到21亿美元供应量,并已在主要 CEX 上市,成为全球第五大稳定币。
受监管稳定币的发展不仅是单个项目的演进,更反映了行业基础设施的转型趋势。流动性即服务(Liquidity-as-a-Service)基础设施正在兴起,使稳定币能够超越链上交易功能,成为可调用的全球结算 API。未来,跨境支付、企业资金管理甚至个人消费都将实现灰色市场流动性(USDT)与合规稳定币(USDC、FDUSD、USD1 等)的平衡互补。
从宏观结构上看,这一趋势推动稳定币体系多元化发展。USDT 保持全球流动性核心,有收益的稳定币满足资本增值需求,非美元稳定币提供多极化叙事,而受监管稳定币逐步融入现实世界金融体系。过去十年,USDT 展示了灰色市场的有机增长,而受监管稳定币则弥合了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之间的缺口。随着美国《GENIUS 法案》和香港《稳定币条例》的落地,以及日本和韩国的试点推进,这类稳定币迎来了真正的政策和市场窗口期。
在未来,稳定币的竞争焦点将从单纯规模转向监管深度、合规能力及现实世界应用速度。能够快速获得成熟区块链认证、建立完善储备和托管体系,并实现跨境支付和企业应用的稳定币,将成为市场新标准。受监管稳定币的本质是将加密货币从链上泡沫带入现实金融生活,使其不仅可交易,更可作为安全、合规的支付和资金管理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这一转型意味着,稳定币将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并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塑造全球数字资产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