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体系的未来演进与数字货币竞合格局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长期依赖“SWIFT+CHIPS”双层架构,但效率低、成本高、监管碎片化以及政治干预风险显著。近年来,以央行为主导的多边货币桥(mBridge)与私人主导的区块链稳定币成为两条并行发展的创新路径。前者以央行信用为支撑,结合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跨境 CBDC 点对点结算;后者依托公链与智能合约,优化零售支付场景,实现低成本、高频率的准即时跨境支付。本文系统梳理两条路径的技术架构、治理模式及应用场景,分析其互补性与潜在风险,并提出我国跨境支付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显示,未来全球跨境支付可能形成“双轨并行”格局:央行主导的 mBridge 强化官方结算基础设施,稳定币满足零售及普惠金融需求。两者协同发展将推动全球支付体系向更高效、去中心化方向演进。

 

一、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与创新动力

 

当前全球跨境支付体系主要依托“SWIFT+CHIPS”架构。SWIFT 提供跨行报文通信,CHIPS 执行资金清算。美国银行可直接通过纽约联储完成清算,而非美银行需通过代理行,导致多层中介、成本高、延迟长、监管效率低。

 

这一体系的三大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1. 效率低与成本高:传统跨境支付需经过发起行、中间行、接收行等多节点,配合不同时区和法律制度,平均一笔汇款耗时 3-5 个工作日,且涉及高额手续费与外汇价差损耗,尤其不利于小额支付和发展中国家用户。

 

2. 监管碎片化与合规难度大:信息流与资金流割裂,监管机构难以实时掌握资金动向,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合规存在盲点。

 

3. 政治风险凸显:美国曾多次利用 SWIFT 与 CHIPS 实施制裁,切断特定国家银行访问权,对国际支付体系的中立性形成挑战。

 

在此背景下,央行主导的多边货币桥(mBridge)与私人主导的稳定币方案成为全球跨境支付创新的两条并行路径,分别代表“主权路径”与“市场路径”,既存在竞争,又具备潜在合作空间。

 

二、mBridge: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桥

 

(一)技术架构与机制原理

 

mBridge 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与 CBDC 融合,建立去中心化跨境支付网络。各国央行作为节点直接参与账本维护,所有跨境交易均数字化记录,保证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

 

其核心流程为:商业银行将本国 CBDC 兑换为平台存托凭证(DR),通过区块链进行点对点结算。该方式绕过传统多层代理行,显著提升结算速度与透明度,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mBridge 遵循“无损、合规、互通”三大原则:

 

- 无损:维护各国货币主权,避免价值侵蚀;

 

- 合规:嵌入监管模块,满足各国差异化法规要求;

 

- 互通:不同 CBDC 系统无缝连接,实现跨境结算互操作性。

 

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mBridge 提供了数字人民币跨境流通与结算新通道,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扩展使用场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二)项目进展与应用

 

国际上,2022 年 mBridge 完成首例基于真实交易场景的试点,累计跨境支付 164 笔,总结算金额折合人民币超 1.5 亿元。沙特央行加入 mBridge 并启动人民币石油结算,为能源贸易带来数字货币新模式。

 

国内试点覆盖浙江温州、湖州、广东佛山及广西等地,企业跨境人民币收汇效率显著提升:原需 24 小时到账的款项,mBridge 平台可实现 1 小时内到账,并规避传统电讯费及中介手续费。

 

(三)监管挑战与解决方案

 

mBridge 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1. 技术异构性:不同 CBDC 系统技术架构差异大,互操作性要求高;

 

2. 治理复杂性:涉及多国央行和监管机构,决策与准入机制需协调统一;

 

3. 金融市场风险:实时结算可能加快资本流动,加剧汇率及金融市场波动。

 

解决方案包括:与 SWIFT、CIPS 等传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构建“传统 + 数字货币”双轨基础设施;完善国际监管协作,提高监管透明度与风险监测能力。

 

三、稳定币:市场驱动的高效支付工具

 

(一)定义与机制

 

稳定币由私人机构发行,以 100% 真实资产储备支持,可为法币、国债、黄金或多元化资产组合。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管理发行与流通,保证透明性、不可篡改性及去中心化特性。

 

持有人可随时赎回储备资产,确保价值稳定。稳定币交易具有有限匿名性,既保护用户隐私,又满足监管可追溯需求。其点对点特性使跨境支付低摩擦、高效率,尤其适合零售和小额支付场景。

 

(二)发展历程与风险

 

USDT 2014 年推出,标志稳定币诞生。截至 2025 年 6 月,USDT 市值 1577.4 亿美元,占全球稳定币市场约 62%,广泛应用于加密交易及跨境支付。储备资产从单一美元扩展至多元化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

 

然而,稳定币仍面临价值波动、储备不足及跨境监管复杂性风险。2022 年 TerraUSD 崩盘事件暴露算法稳定币脆弱性,提醒市场必须强化资产支撑和风险管理。

 

(三)监管挑战与对策

 

稳定币监管需兼顾创新与安全、效率与稳定。政策建议包括:

 

- 强化发行人资质审核及储备资产透明化管理;

 

- 推动国际监管合作,建立跨境信息共享和联合风险防范机制;

 

- 通过监管沙盒支持创新,同时保护消费者并加强风险教育。

 

四、货币桥与稳定币的竞合格局

 

mBridge 与稳定币形成了“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

 

- 竞争方面:稳定币适合零售高频支付,低门槛、可编程性强,但主权控制弱;mBridge 适合批发大额结算,监管合规性高,但灵活性相对不足。

 

- 互补方面:稳定币满足个人和小额支付需求;mBridge 服务央行与大企业的批发级清算。随着双方技术和合规能力提升,可在流动性支持和互操作性方面形成合作,共同优化跨境支付体系。

 

五、我国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建议

 

1. 深化数字人民币主渠道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人民币在 mBridge 平台的应用,强化 RCEP 区域贸易结算功能,提升国际支付占比。

 

2. 规范香港稳定币发展:依托《稳定币条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试点发行,优先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和小额汇款,并强化内地监管协同。

 

3. 推动双轨协同发展:以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核心,统筹多种支付方式,分层分类发展跨境支付生态;加强监管协调,完善风险监测与合规管理。

 

通过上述措施,我国可在全球跨境支付体系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官方与市场路径的协同发展,推动跨境支付向高效、低成本、去中心化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