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锋金融大举购入以太坊 香港传统金融加速拥抱Web3

近日,香港上市公司云锋金融(00376.HK)宣布以约 4,400 万美元购入 1 万枚以太坊(ETH),成为近期亚洲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虚拟资产配置事件之一。这一举措不仅凸显传统金融与Web3融合的趋势,也引发了外界对于创始人马云是否在布局加密资产领域的讨论。

 

云锋金融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于2010年联合创办,名称“云锋”正是取自二人姓名中的一字。公司前身为1982年成立并于1987年在香港上市的万胜国际证券,后在2015年被云锋基金战略控股,并于2018年通过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60%股权,获得香港保险牌照,从而构建起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进军虚拟资产与RWA赛道

 

进入2025年,云锋金融开始系统性布局数字资产领域。本次购入的1万枚ETH,成为其财务储备与战略投资的关键一环。同时,云锋金融还与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数字科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并对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公链项目 Pharos 进行战略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Pharos近期与存款规模超过90亿美元的去中心化借贷网络Morpho达成合作,将借贷基础设施引入其主网。这意味着云锋金融不仅在配置加密资产本身,也在押注区块链金融基础设施的未来。

 

目前,云锋金融已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证券咨询)、第6类(机构融资顾问)及第9类(资产管理)牌照,同时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这一完备的牌照体系,使其在探索虚拟资产业务时具备较高的合规优势。

 

法律界普遍认为,传统金融机构若想进入加密资产市场,可选择不同路径:若开展交易业务,需要持有涵盖虚拟资产的1号牌照;若提供咨询服务,则以4号牌照为主;若涉及资产组合管理,则必须申请9号牌照。而加密货币交易所通常需持有7号牌照,这是其核心业务的合规前提。

 

ETH收购的战略意义

 

云锋金融在公告中指出,购入ETH将作为长期投资持有,并纳入集团财务报表核算。其战略动机主要有三点:

 

1. 资产多元化:降低对单一法币的依赖,构建抗风险资产组合。

 

2. 业务探索:在保险及资产管理场景中,尝试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功能引入业务创新。

 

3. 市场前瞻:在全球监管逐渐明朗之际,率先积累区块链核心资产,提升企业的前沿竞争力。

 

这一逻辑与五年前的美国MicroStrategy(后更名为Strategy)的做法颇为相似。Strategy自2020年起大规模买入比特币,并将其作为公司财务战略的核心工具,用以对冲通胀风险。过去五年,该公司累计投入超408亿美元,持有超过58万枚比特币,成为全球“比特币金库”的代表。

 

数字资产财务公司模式的崛起

 

随着Strategy模式的成功,全球涌现出一批 数字资产财务公司(Digital Asset Treasury,简称DAT公司)。这类公司区别于传统企业的偶尔涉足,它们主动将加密资产纳入财务核心战略,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扩大持仓规模。

 

投资者通过持有这类公司的股票,即可间接获得对比特币、以太坊等资产的敞口,而无需直接接触加密货币本身。日本的Metaplanet、专注构建比特币“金融护城河”的Twenty One Capital,以及新近成立的多家资本运作型企业,正在推动这一模式的国际化扩散。

 

与此同时,资产类别也从单一的BTC拓展至ETH、SOL、XRP、BNB乃至新兴的生态代币HYPE。这种趋势显示,数字资产正逐步从“另类投资”演变为企业财务战略中的主流组成部分。

 

香港与全球的战略地位

 

云锋金融此举,不仅是企业资产配置层面的调整,更可能标志着香港金融机构正式迈入“加密+RWA”的新阶段。香港近年来积极推动虚拟资产监管框架,明确牌照制度与合规路径,已成为全球Web3发展的政策高地之一。

 

在美国《GENIUS法案》推动稳定币合规化、欧洲实施《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的背景下,香港凭借灵活的金融制度和国际市场通道,可能在亚洲率先形成“虚拟资产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

 

未来,云锋金融是否会像Strategy一样,将ETH和RWA投资升级为核心战略,并吸引资本市场形成“加密溢价”,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