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最新数据显示,仅在前七个月,美国就发生了446起大型企业破产案件,规模已经超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水平,并可能创下2010年以来最为严峻的纪录。这一连串的破产,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倒下,而是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与消费趋势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高企的利率、持续的通胀压力、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高关税政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疲软,正在合力推动美国进入一场系统性的调整。其影响已经从企业端传导至资本市场,并可能进一步波及全球金融体系与加密资产生态。
美国的破产潮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而是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Kobeissi Letter》和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统计显示,446起破产案件涵盖了资产或债务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与私人企业,仅7月就有71起破产,创下自2020年疫情冲击以来的单月最高水平。行业分布也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工业部门和消费非必需品行业成为重灾区,医疗保健与能源行业同样受到显著冲击。Forever 21、Party City、Claire’s等零售品牌的倒下,凸显出消费者支出收缩与商业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
2024年,美国全年破产案件已达694起,较2023年继续上升。进入2025年后,压力不降反升,Chapter 11破产申请在一季度同比增长近17%。更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债务也在飙升,纽约联储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债务总额达到18.39万亿美元,其中信用卡债务和汽车贷款的增长尤为突出。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偿付能力与支出能力正在快速削弱,而消费本身占美国GDP的70%,这为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了更深的隐忧。
这一轮破产潮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三方面:首先,高利率环境显著推高了融资成本。数据显示,罗素2000指数中已有43%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利息支出比例创下20年来新高。其次,高关税政策正在扭曲企业经营环境。特朗普政府推行的17.3%有效关税率是1935年以来最高水平,中小企业无力通过规模效应对冲,成本压力直接转化为破产风险。最后,持续的通胀削弱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双重能力。零售、餐饮和旅游行业的需求被压缩,最终导致大面积的企业倒闭潮。
破产潮的溢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就业市场明显走弱,非农新增就业数大幅低于预期,青年失业率加速上升,失业率升至4.3%。这不仅影响到消费者信心,也意味着经济可能进入恶性循环:企业破产导致裁员增加,失业加剧削弱消费,消费疲软又进一步压缩企业收入。与此同时,关税政策也在加速推高生活成本。高盛的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关税成本将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明显上涨。
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复杂。表面上,标普500指数和部分科技股仍维持强势,但市场内部已出现严重分化。AI驱动的科技股热潮掩盖了中小企业的衰退,罗素2000指数中近半数企业亏损,显示出市场的“赢者通吃”格局。与此同时,估值水平已进入极端区域,部分分析人士甚至将其与1929年和1999年的泡沫阶段相提并论。技术指标也显示市场可能面临调整风险,纳斯达克指数跌破短期均线,半导体板块正在接近关键支撑位。资金面上,散户投资者的看涨期权持仓创下历史新高,但对冲基金却悄然开始布局做空,市场情绪存在背离。
全球市场同样受到波及。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可能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导致国际贸易放缓。欧洲市场表现疲软,STOXX 600小幅下跌,日本和中国的股市受益于政策刺激短期走强,但美国需求疲软若持续,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将难以独善其身。美元指数的走强为新兴市场带来压力,可能触发资本外流与货币贬值风险。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再度受到关注,成为资金的避险出口。
加密货币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显得脆弱但又充满机会。比特币价格跌至11万美元区间,较高点明显回落,若跌破关键支撑,或将进一步下探。但与此同时,以太坊和部分DeFi项目显示出机构资金持续流入的迹象,反映出市场对区块链长期潜力的信心。加密市场的剧烈波动提醒投资者需更加审慎,特别是避免过度杠杆化。
展望未来,市场将密切关注美联储的政策取向。杰克逊霍尔会议或为9月的货币政策提供方向性信号。如果美联储选择降息,风险资产可能迎来短期反弹;若维持鹰派立场,市场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修正。投资策略上,防御性板块和价值股或将受到青睐,黄金与白银值得配置,加密货币则需在低位谨慎布局。与此同时,全球投资者应当加强资产分散,关注亚洲市场和新兴经济体的机会。
2025年的美国破产潮不仅仅是企业倒闭的统计数字,更是整个经济体系压力的集中体现。从就业到消费,从企业到资本市场,再到全球金融格局,其连锁反应或将在未来数月持续发酵。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时代,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同时善于把握危机背后的结构性机会。历史反复证明,正是在市场最为动荡和不确定的阶段,孕育着下一轮增长与转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