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支付的普及,U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理论上,U卡的出现解决了用户持有稳定币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痛点:用户可以将稳定币充值到卡中,并直接进行线下或线上支付。然而,从实际商业运作来看,U卡的前景并不像表面那么光鲜。过去几年中,从 Onekey Card 到 Infini Card,再到 Morph Card,知名 U卡项目不断关停,但新的项目仍在不断涌入,市场上呈现出前赴后继的态势。
U卡的逻辑是清晰的,价值也显而易见:它打通了加密资产与日常消费的最后一公里。然而,深入分析后会发现,U卡业务面临的挑战和隐忧不容忽视。
商业模式与盈利困境
从商业模式来看,U卡本质上是一项薄利多销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两块:充值和提现手续费,以及消费交易抽佣。整体收益率大约在 1%-2% 左右,属于低利润、依赖高交易量的模式。
部分项目尝试创新,例如 Infini 将沉淀在卡里的用户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借此获取额外收益。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敞口,包括外部链上协议的被盗风险以及内部操作风险。Infini 最终就因资金被盗而放弃 U卡业务,转向专注资管业务,可见这一模式的不稳定性。
此外,U卡运营成本相当高。随着用户规模扩大,企业需要配备客服团队,处理退款、咨询等问题。大部分用户在 U卡中存放的资金较少,但在支付和使用过程中却会产生大量问题。Infini 联创 Christine 曾表示,U卡业务占用了公司 99% 的时间和成本,但对收入贡献微乎其微,这也是许多创业项目难以承受的现实。
潜在风险与制度依赖
U卡业务不仅盈利薄弱,还存在多重潜在风险。首先是合规风险。U卡涉及严格的 KYC 和 AML(反洗钱)要求,容易被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一旦出现问题,卡组织和上游银行通常会将责任和罚款转嫁给项目方,严重时可能直接中止合作。
其次,U卡高度依赖传统金融中介。大多数项目并不直接与发卡机构对接,而是通过二级代理商获取卡服务。项目方在整个生态链中处于末端,缺乏议价能力。一旦上游环节出问题,例如支付网络或银行基于风险考量断卡封户,项目方必须面对大量用户投诉,运营压力巨大。
另外,长期来看,随着稳定币直接支付的趋势逐渐显现,U卡的空间可能会被压缩。U卡本质上属于 Web2.5 产品,中心化程度高,用户资金沉淀在平台中,存在被卷款或遭黑客攻击的风险。未来,如果更多商家和支付平台直接支持稳定币支付,U卡的使用场景和价值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谁适合做U卡业务
综合来看,U卡业务是一项低利润、高成本、高风险的商业模式。它更适合自带用户流量、资源充足的大型交易所或平台,例如 Binance、Bitget 和 Crypto.com。这些机构通常与发卡商直接合作,甚至收购上游银行,从而解决了上游依赖和“卡脖子”问题。对于它们而言,U卡业务能够与主营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拉新、解决出金需求,形成 1+1>2 的效果。
相比之下,普通创业项目很难从中获得足够回报。即便市场热度高,U卡业务也不一定能成为可持续、高回报、低风险的生意。业务多元化往往伴随着协调成本和管理压力,结果有时甚至会出现 1+1<2 的局面。
总的来说,U卡是一种潜力与风险并存的创新支付工具。对大型平台而言,它可以成为战略性业务的一部分;而对中小创业者而言,则需要充分评估成本、合规和市场风险,保持谨慎但仍可乐观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