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热潮背后的机遇与陷阱

在加密市场,从不缺乏风口。从 2020 年的 DeFi 之夏,到 2021 年全网追捧的 NFT,再到被寄予厚望的 Web3 与突然而起的 AI,几乎每一次叙事都源于“共识”本身。共识不仅是币圈的精神支柱,更是推动资本和创新不断聚合的燃料。如今,市场的新共识正在汇聚到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资产代币化)。

 

RWA 的逻辑在于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映射到区块链上,以此突破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为资本市场引入新的增量。对于逐渐缺乏新故事的加密行业而言,它被视为能够打破存量博弈的重要突破口。香港的金融巨头、互联网企业和大型银行正在积极关注这一趋势;在内地,打着 RWA 旗号的项目也层出不穷,试图借此撬动资本与产业的想象力。然而,RWA 是否真能像市场渲染的那样成为“黄金矿脉”,依旧存在不小的疑问。

 

RWA 的现实版图与资本逻辑

 

广义上,稳定币也属于 RWA 的一种形态。从分割性、流动性和效率角度看,RWA 的确具备革命性优势:资产可以被切分为更小的单位进行交易,融资门槛因此下降;链上交易能实现全球范围的价格发现与 7×24 小时流转;透明度提升则降低了中介环节和成本。

 

基于这些特点,自 2019 年以来,摩根大通、高盛、瑞银、星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继入局试点。但真正推动 RWA 热度的,还是政策与周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美国和香港的监管态度趋于宽松,为合规创新留出了空间;另一方面,币圈自身缺乏新增资金和用户,迫切需要从传统市场引入增量,RWA 成为最契合的切入口。

 

从地域差异看,海外的 RWA 更侧重于金融资产,如国债、基金和信用债,而内地 RWA 更强调实体产业的赋能,典型案例包括充电桩、光伏、农产品等资产的代币化。根据 Rwa.xyz 数据,剔除稳定币后,链上 RWA 的规模已达到 284.4 亿美元,五年增长超过 14 倍。其中,美国国债类产品成为最受机构青睐的领域,贝莱德、富兰克林邓普顿等资产巨头纷纷发行代币化基金。

 

而在国内,朗新集团、协鑫能科、绿能换电等企业已尝试将新能源设施、农产品和不动产通过代币化融资,蚂蚁数科等科技企业也在搭建专属的 RWA 平台。这些探索虽处于早期,但展示了 RWA 作为金融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新方向。

 

高门槛与低流动性困境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RWA 的发展并非没有阻碍。首先,资产筛选本身存在较高门槛。理想的标的需具备可标准化、收益可预期、权属清晰和价值稳定的特征。美国国债之所以成为 RWA 的主力,就是因为它天然符合这些条件。

 

其次,发行流程复杂且成本高企。以赴港发行为例,企业需要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处理跨境合规问题,并申请牌照、完成沙盒测试。整个流程往往耗时 8 个月以上,费用动辄数百万元人民币,VASP 等关键牌照甚至需要上千万。高成本注定了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能入局,中小企业想靠 RWA 捞金并不现实。

 

更大的问题在于流动性。即便是贝莱德的 BUIDL 基金,市值已超 20 亿美元,但月度活跃地址不足 20 个,交易集中在少数机构手中。这说明 RWA 产品更多是以长期持有生息为主,而不是活跃的交易标的。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代币化并不能改变资产本身缺乏流动性的现实。

 

此外,一些所谓的 RWA 项目实则披着外壳的“伪创新”。例如海南华铁的“数字藏品+股权分红”项目,本质上涉及证券化拆分,却在信息披露和权属结构上模糊不清,存在合规风险。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不仅偏离了 RWA 的初衷,也可能破坏市场的长期信任。

 

RWA 的未来在光明与曲折之间

 

总体而言,RWA 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未来有望继续扩张。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 2030 年全球资产代币化市场规模将达 16.1 万亿美元。然而,RWA 的发展也注定伴随曲折:高发行门槛、流动性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监管标准缺失,都是横亘在路上的现实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行业正在自我迭代。更多的 RWA 平台和基础设施正在建立,围绕资产代币化的行业协会和标准化组织不断涌现。流动性问题也在通过链上分销、DeFi 融合等方式尝试解决。香港的 Ensemble 沙盒计划,以及美国对代币化金融工具的积极态度,正为市场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监管环境。

 

RWA 的故事远未结束。它既有可能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可能在泥沙俱下的狂热中被滥用、异化。未来的 RWA 必然是一场长期博弈,既考验监管智慧,也考验市场的自律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