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资产储备的演变与华尔街新策略

在加密货币诞生后的前十五年里,美国机构投资者一直处于局外人角色,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在繁荣与低谷间剧烈波动。受到严格监管限制以及技术门槛的双重制约,这些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加密资产市场,也难以捕捉潜在的上行机会,只能被迫等待外部条件成熟。

 

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加密资产的立法,包括《CLARITY法案》和《GENIUS法案》,机构投资者的入场之路逐渐明朗。新政策不仅为合规投资提供法律保障,还为上市公司和基金管理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也因此成为华尔街金融版图中的关键工具,帮助机构在受监管的环境下进入这一新兴市场。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投资工具,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接触底层资产的渠道,同时具有流动性高、透明度强的特点。与传统共同基金不同,ETF可以在交易时段内像股票一样买卖,这使其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加密资产的理想选择。然而,美国机构进入加密ETF市场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3年,Winklevoss兄弟就尝试推出比特币ETF,但由于市场不成熟、监管框架缺位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严格审查,这类产品直到十年后才得以上市。

 

在2024年比特币ETF正式获批之前,机构投资者若想持有比特币,只能通过具备托管资质的交易所或经纪商,如Coinbase或Fidelity,将比特币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但在缺乏明确监管的环境下,任何操作都伴随着潜在的法律与监管风险,使得风险与回报的权衡对公司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比特币ETF的获批,华尔街终于获得了一种安全合规的投资工具,使机构投资者能够放心进入加密市场。上市公司也能在不担心法律纠纷的前提下,将比特币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Michael Saylor领导下的Microstrategy(后更名为Strategy)。

 

Strategy采用的策略极具创新性:公司利用母公司股价作为抵押借款,然后用借来的资金购买比特币。随着比特币价格上涨,母公司股票价值也随之提升,从而可以借入更多资金进行比特币购买,形成循环增长的良性闭环。这一策略不仅实现了公司资产的增值,也增强了其抵御市场下行的能力。通过长期坚持分批购入比特币,Strategy成功实现了类似于机构版的美元成本平均法,推动公司股价从2020年首次购入比特币时的13.49美元一路攀升至328.53美元,涨幅超过2335%。

 

这一策略的成功引发了更多公司效仿。随着比特币ETF及其他交易所交易产品(ETP)的陆续推出,美国企业开始尝试多元化加密资产储备策略,不再局限于比特币。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旗下的媒体和科技集团宣布收购价值64亿美元的Crypto.com原生代币CRO,占流通供应量约20%,以构建战略储备资金。在消息公布后的48小时内,CRO价格实现翻倍,显示出机构资本进入对加密市场的巨大推动力。

 

除了比特币,其他加密资产也逐渐成为机构储备的重点。2024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九只以太坊现货ETF在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Arca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上市,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储备资金选择。SharpLink Gaming公司通过Consensys Software及其他投资者牵头完成了4.25亿美元的私募融资,用于推行大规模以太坊储备策略。以太坊资产储备相比比特币具有独特优势,其持有的以太坊可以进行质押或再质押,产生额外收益,进一步加速公司储备的增长。

 

从长期来看,美国机构的加密资产储备策略不仅改变了企业资金运作方式,也推动了整个市场结构的演进。最初,Microstrategy将加密资产视为边缘投资,而如今,比特币及其他代币的储备战略已成为美国企业的核心竞争策略。这一趋势带来的效果是,美国上市公司纷纷将公司资金用于加密资产投资,为协议开发和市场流动性提供持续机构需求,同时也为散户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加密市场的合法渠道。散户无需理解技术细节,即可通过ETF、持有加密资产储备公司股票,甚至在适当时机将这些公司纳入指数基金,实现间接投资。

 

随着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美国的加密资产储备战略正在形成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华尔街对加密货币的接纳不仅推动了数字资产在主流金融体系中的整合,也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和投资方向。机构和散户之间的参与路径正在被重新定义,美国加密资产储备创新正处于历史性变革阶段,为未来的金融生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