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和机构仍未完全意识到以太坊(ETH)可能取代华尔街传统结算基础设施的深远潜力。SharpLink首席执行官Joseph Chalom和EigenLayer创始人Sreeram Kannan在9月15日的Milk Road播客中深入探讨了这一趋势,并指出以太坊正处于从实验性技术向主流金融基础设施转型的关键阶段。
Chalom曾领导贝莱德的数字资产计划,他指出,当前传统金融体系存在深层次摩擦。结算过程通常需要数日时间,这不仅增加了对手方风险,还迫使交易参与者为隔夜融资提供抵押品,而中介机构则从这些低效操作中获取收益。他强调:“现行生态系统复杂且充满摩擦,中介机构通过这些低效率收取‘租金’,这对整个市场都是一种浪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太坊的原子级结算能力。通过智能合约,以太坊能够在几秒钟内完成交易,几乎消除了对手方风险,使交易执行效率大幅提升。Chalom指出,以太坊正逐渐成为一种“根本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类似Web1时代的互联网,其潜力不仅限于资产交易,更有可能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通用结算层。
以太坊的可编程特性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例如,投资组合的自动化再平衡、股息的分钟级分配以及跨资产的即时交易都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这种效率和灵活性是传统系统无法比拟的。Chalom认为,这些能力正成为机构寻求超越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制胜法宝”。
Kannan进一步将以太坊的应用前景拓展至金融领域之外,他将其定义为“可验证信任的平台”。通过加密技术,系统可以无需依赖第三方担保来解决对手方风险。他介绍,EigenLayer项目使以太坊能够为其他网络提供安全支持,从而构建更广泛的可信基础设施。他指出:“可验证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信任的基石。”
在实际应用层面,以太坊已经展现了多种潜力场景:人工智能代理验证、Polymarket等预测市场,以及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执行的自主系统,都可以在这一可验证的平台上安全运行。
两位高管均强调,机构投资者正处于从教育到真正接纳的过渡期。Chalom指出,比特币主要是“数字黄金”的概念,需要解释其价值存储功能;而以太坊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基础设施潜力上,这需要投资者理解整个生态系统及其技术架构。一旦认知到位,机构对以太坊的信念可能更为坚定。
这一趋势已有初步信号。2024年7月,以太坊ETF的推出标志着机构接纳的一个关键拐点。目前,财务管理公司持有约140-150亿美元的ETH,这一数字正在快速增长。Chalom预测,随着机构通过质押和DeFi收益逐步认识到以太坊作为生产性资产的特性,其积累速度可能超过MicroStrategy对比特币的投资步伐,从而推动以太坊在主流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总体来看,以太坊不仅是一种数字资产,更是未来金融基础设施重塑的重要力量。尽管市场仍普遍低估其潜力,但从交易效率、风险管理到可编程功能的多维优势,都预示着以太坊在未来几年内可能成为华尔街核心结算体系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