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昨日如预期般降息25个基点,主席鲍威尔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然而整场发布会透露出的更多是无奈而非坚定。鲍威尔直言:“短期内,通胀依旧面临上行风险,就业却在承受下行压力。”这句话几乎概括了美联储当下的尴尬境地。
从现场表现来看,鲍威尔显得毫无激情,甚至有些沮丧。这并不仅仅是个人状态问题,而是反映了美联储内部和整个货币政策体系的深层困境。
从“数据依赖”到“预测依赖”的失误
导致美联储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在近几年逐渐偏离了“数据依赖”的原则。过去,美联储通常根据现有数据作出货币政策决策,而近年来却更多依赖对未来的预测。
例如,他们曾坚信关税会带来高企的通胀,于是采取了更强硬的加息立场。然而事实证明,关税并未引发预期中的通胀。预测失误让美联储维持了过高的利率水平,拖累了经济增长,同时并未有效缓解通胀。这种依赖预测的模式,不仅削弱了政策的稳定性,也损害了市场对其专业性的信任。
内部分歧凸显决策混乱
更复杂的问题在于,美联储内部对利率的前景存在严重分歧。正如Navy Federal首席经济学家希瑟·朗所指出的,19位美联储理事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期几乎分散到了极端:有人主张加息,有人坚持维持现状,有人希望年内多次降息,甚至有人提出年底前等同于五次的降息幅度。
这种分裂意味着,美联储作为一个委员会,缺乏统一的方向感。昨日甚至有人提出加息,而另一些人却期待年内快速大幅降息。市场参与者在如此矛盾的信号中自然难以形成稳定预期,企业与家庭的长期规划也因此受到干扰。
波动频繁的利率政策对经济的伤害
回顾2020年以来的利率走势,曲线几乎像过山车一般:从2%下滑到0%,再急速升至5%以上,而如今又回落到4%左右。如此频繁而剧烈的变化,让企业难以制定长期投资计划,家庭也无法对贷款成本和储蓄回报形成清晰预期。
资本成本的剧烈波动,实际上人为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多经济学家批评这种由人主导、委员会博弈的政策机制,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误判和摇摆。
比特币的货币政策提供另一种思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其货币政策从未发生过偏移。比特币的发行规则是透明、固定且不可更改的:总量2100万枚,每隔四年减半一次。这种算法驱动的规则,为市场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性。
在过去15年里,比特币价格经历了剧烈波动,但其货币发行机制的确定性却成为整个体系最坚固的基石。相比之下,美联储的政策摇摆不定,受制于人的主观判断、政治压力和错误预测。正因如此,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美联储或许应该从比特币的货币规则中吸取教训,至少在制定利率政策时更加透明、稳定,并减少过度依赖预测的倾向。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风险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1998年,美联储25个基点的降息推动了互联网泡沫的加速膨胀。如今,美联储同样在人工智能热潮方兴未艾之际开启降息周期。如果未来几个月继续多次降息,股市可能再度迎来大规模的上涨潮。
问题在于,这种刺激是否会制造新的泡沫?当资本成本不断被人为扰动,资产市场便可能因政策宽松而脱离基本面。投资者也许短期内可以“守住资产,享受上涨”,但长期风险正在累积。
结语
美联储当前的处境,是由预测失误、内部分歧和政策摇摆共同造成的。与此相比,比特币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货币治理模式:确定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虽然比特币并不可能直接取代美元的货币地位,但其机制为全球金融体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美联储或许需要在政策制定中找到更多的规则性和长期性,而不是继续依赖委员会内部的主观博弈。
在人工智能与新兴产业热潮中,美联储的降息确实可能推动市场短期繁荣,但如果不能从比特币的规则中学到稳定与克制,最终等待我们的,或许仍将是下一场泡沫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