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诞生源于危机。1987年“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超过20%,市场陷入恐慌。共同基金因只能在交易日结束时交易,无法满足投资者即时流动性需求。为了填补这一缺口,ETF应运而生。
ETF既是股票,又是基金。它以证券篮子的形式在交易所挂牌,能像个股一样快速买卖,又能像基金一样实现组合投资。1993年,全球第一只成功的ETF——SPDR标普500指数基金(SPY)问世,以精准复制标普500的表现成为世界最大基金。ETF的初衷很简单:为投资者提供低成本、透明、无需主动管理的市场敞口。
然而,三十余年过去,ETF早已不再只是“便捷的投资工具”。它们变得复杂、多样、甚至充满了娱乐属性。2025年9月,华尔街跨越了一个全新边界:推出狗狗币ETF,并收取每年1.5%的管理费。对于一项可以在几分钟内免费买到的资产,这样的金融工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ETF的世界早已失衡。当前ETF数量已超过4300只,而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仅约4200家。ETF的市占率从十年前的9%上升至如今的25%,首次出现基金数量超过股票数量的怪象。选择的增加,并未必是投资者的赋权,反而可能制造困惑。在“多到泛滥”的主题ETF中,严肃投资与投机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
华尔街并不在乎这种模糊。对于他们而言,任何能被讲述、能引发流量的东西都能被包装成ETF。狗狗币正是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案例。
狗狗币最初诞生于2013年,只是莱特币代码的复制品,外加一个柴犬头像的玩笑。它没有严肃的技术创新,没有稳定的团队,也没有成熟的应用场景,甚至还是设计上通胀的代币。按理说,这种东西根本不可能进入机构合规的投资产品清单。可如今,它却堂而皇之地成为ETF的底层资产。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监管套利。REX-Osprey推出的狗狗币ETF(DOJE)并非依照监管加密基金的1933年《证券法》,而是通过1940年《投资公司法》曲线入场。该法原本设计是为了支持多元化的共同基金,要求风险分散。为了符合条款,DOJE不能直接持有狗狗币,而是通过开曼子公司持有衍生品敞口,且比例不得超过25%。
这导致荒诞的局面:狗狗币ETF其实只有25%的狗狗币,其余大部分投资被填充为与狗狗币无关的资产。换言之,买ETF的散户投资者以为自己买的是“狗狗币”,实际上买到的是一个掺水的衍生品组合,风险被稀释,收益也被扭曲。监管本意是保护投资者,却被金融工程反向利用。
那么,谁会为这种ETF买单?显然不是机构。比特币ETF的费用低至0.25%,因为精明的机构投资者有能力直接购买比特币,或者选择低费率产品。而狗狗币ETF收取高达1.5%的费用,目标客户是那些只在TikTok或社交媒体上听过“狗狗币”的散户。他们缺乏使用加密钱包的知识,也不愿意花心思了解交易所,宁可为所谓的“合规、便利和合法性”支付溢价。这其实是对金融无知者的“隐形税收”。
从宏观角度看,狗狗币ETF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更大趋势的缩影。华尔街如今痴迷于一切能带来收益的产品,无论底层资产是否具有价值。高收益企业债、人工智能主题ETF、甚至基于社交热度的模因币基金,都在抢夺投资者的注意力。风险溢价被无限追逐,至于长期可持续性?那是以后的问题。
这种局面让人想起2008年的CDO危机。当时,金融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再切割、再重组,直到金融产品完全脱离了真实经济的基础。今天,我们正在把模因、网络文化和社交动能包装进ETF,创造出与现实同样脱节的投机工具。危机来临时,这些产品不会提供流动性,而只会放大风险。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狗狗币ETF不仅是华尔街的胜利,也是加密文化的胜利。十五年来,加密货币一直被嘲讽为“无价值的网络玩具”,永远得不到机构承认。如今,连笑话般的狗狗币都被纳入ETF,获得了“合法的金融身份”。这说明,加密世界创造了一种传统金融无法忽视的新价值形式。
但胜利可能是空洞的。对于散户而言,1.5%的管理费和被稀释的持仓并不值得庆祝。对市场而言,ETF数量超过股票数量的事实揭示了一个更危险的趋势:金融市场已从配置资本的工具,逐渐蜕变为捕捉注意力的机器。任何能引发波动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被金融化并售卖。
狗狗币ETF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金融与文化彻底交融的时代。社交动能本身被当作资产,网络模因成了投资产品。未来,当每一个流行梗、每一段热点事件都能被“ETF化”,金融市场或许会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文化赌场。
这究竟是创新,还是泡沫的开端?历史终将给出答案。但至少有一点已经清楚:华尔街已经证明,哪怕是一个玩笑,也能被包装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