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的现实困境与散户的遥远机遇

在加密行业中,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上链)长期被视作最有潜力的赛道之一。它不仅承载了“传统金融与区块链融合”的叙事,更被机构投资者和监管者寄予厚望。然而,冷静观察下来,RWA的本质与散户真正能触及的利益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我的基本判断是:

 

第一,RWA是机构和传统金融玩家的主场,他们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二,散户能分到的机会极其有限,几乎只存在于少数未上市科技公司股权代币化的细分领域。

 

RWA的中心化本质

 

从根本上说,RWA并非真正的“去中心化创新”。相反,它完全受制于中心化监管机构的框架,所有关键节点都被严格掌控:

 

- 资产的选择权由传统金融机构和发行方决定;

 

- 流通的合规性由监管部门设定门槛;

 

- 交易的参与权被限定在合格投资者范围之内。

 

这就意味着,RWA虽然披上了区块链的外衣,但核心依旧是一个中心化的应用体系,只是利用了代币化技术来实现流动性和分发。

 

股权代币化的“残余机会”

 

在这个高度受控的赛道中,我仍然对“未上市科技公司股权代币化”抱有浓厚兴趣。毕竟,像OpenAI、Stripe、SpaceX这样的明星公司,本就难以让普通投资者直接参与,一旦能通过代币化实现部分流动,理论上将打开一条通往高成长资产的新路径。

 

但现实并不乐观。

 

许多平台在发行这些代币化股权时,都要求用户必须完成严格的KYC,并符合美国证监会对“合格投资者”的标准:

 

- 年收入超过一定额度,或

 

- 扣除债务后的净资产超过特定水平。

 

这样的要求别说对中国散户,就算对美国普通投资者来说也相当苛刻。平台明确表示,这样的设计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完全遵守SEC的规定。结果是,绝大多数散户只能在门外徘徊,看着这些代币化机会成为少数高净值人群的专属游戏。

 

换句话说,对散户而言,这类机会更多是“镜中花,水中月”,理论上存在,但几乎不可及。

 

香港RWA的失落与退潮

 

过去一段时间,我对香港的RWA发展曾抱有期待。毕竟,香港作为中外金融交汇点,具备制度和市场的双重优势。

 

我原本设想,大陆公司只要坚守“不得向大陆用户销售”的底线,就能在香港探索RWA与代币化业务。一方面,大陆资产本身对海外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能成为企业“借道香港走出去”的路径,让中国资本继续与全球市场对接。

 

然而,最近的两则消息让这种设想破灭:

 

1. 大陆的互联网公司被要求逐步退出在香港的代币化相关业务;

 

2. 大陆券商被要求暂停在香港的RWA探索。

 

这意味着,大陆力量在香港RWA市场的参与被大幅削弱。剩下的可能性只有两种:

 

- 香港本土公司将自身业务进行代币化;

 

- 外国公司在香港发行其本地或海外资产的代币化产品。

 

问题在于,香港在这两方面都缺乏显著优势:

 

- 香港本地资产能代币化的体量有限,很难吸引到全球投资者;

 

- 面对海外投资者,美国市场的监管虽然严格,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合规空间,相比之下香港的竞争力并不突出。

 

因此,香港RWA的发展空间在短期内难言乐观。

 

散户的困境与机构的价值观

 

从整体来看,RWA的未来走向高度依赖于监管机构的价值观和政策取向。如果监管倾向于保守,严格限制散户参与,RWA注定将成为机构与合格投资者的独享盛宴;如果监管有所松动,散户或许能分得一些残羹冷炙,但这可能只是“或许”。

 

因此,对散户来说,寄希望于RWA赛道带来大规模的财富机会,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RWA可以是一条机构的康庄大道,却很难成为散户的财富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