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格局。过去十年,美国凭借在大型语言模型(LLM)上的领先地位,率先掌握了人工智能的“软实力”优势。美国公司主导了训练与推理的核心技术,全球大部分的 Token 生成市场也由美国掌控。然而,在人工智能的“硬实力”——机器人领域,美国却正在被中国迅速超越。
这场竞赛的胜负,决定的不只是产业格局,而是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结构、军事战略和社会形态。如果美国不能及时觉醒,机器人领域的全球主导权将不可避免地落入中国手中。
中国从“追随者”到“机器人超级大国”
2015 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今已初显成效。短短十年,中国的人均机器人密度便超越美国,并在 2024 年超过了德国与日本。很快,中国将在机器人自动化水平上赶超新加坡和韩国,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系统性的国家战略与产业链优势。中国已经建成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小米等企业的生产线可以在全黑环境下完全自动化运作。精密制造零部件方面,中国企业不仅能生产过去由日本、德国垄断的谐波减速器,而且在价格与规模上更具竞争力。上海苏州的“绿的谐波”(Green Harmonic)就是典型案例,其产品在性能上媲美国际巨头,但售价低三成以上,迅速拿下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并准备扩展到全球。
这种路径与上世纪日本汽车业的崛起极为相似。曾经的美国与欧洲巨头轻视丰田的“精益生产”,但到 1980 年代,日本已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今天,中国在机器人领域正在复制甚至放大这种模式。如果美国继续迟缓,将再次重演“丰田时刻”。
产业集群与生态飞轮的力量
美国最担忧的,不仅是单个零部件的成本差距,而是中国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系统性优势。深圳、上海等城市形成了世界级产业集群,供应商、装配商与下游客户共置一体,催生出西方难以复制的协同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机器人部署到实际工厂和家庭,中国企业能收集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现实世界数据,从而反哺机器人算法的优化。这种“飞轮效应”会让中国优势进一步强化,进入自我加速的循环。
宇树机器人便是鲜活的例子。它的机器人狗售价仅 1600 美元,人形机器人售价不到 6000 美元。如此低廉的价格,使得机器人普及进入了指数级阶段,而背后的支撑力量,正是中国高度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美国为何逐渐掉队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监管环境和产业断层。美国至今没有“黑灯工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也只是特斯拉的内华达超级工厂。而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受困于严格的许可制度、繁琐的审批流程与强势工会的阻挠。
美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规模有限,还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即使标注“美国制造”的机器人产品,也常常使用中国生产的核心零部件,例如光学镜头、稀土加工材料等。这种依赖让美国在关键时刻难以独立支撑产业。
历史数据同样说明了问题。1970 年至 2020 年,美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下降超过 30%,制造业生产率也在过去 15 年停滞不前。这与中国工厂普遍自动化、数字化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成功不是“补贴神话”
很多美国观察者将中国的机器人成功归因于政府补贴,然而这只是表层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本身提供了巨大的实验场。数以万计的工厂场景,加上高度数字化的生产流程,为机器人训练和应用提供了理想土壤。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高度开放且竞争激烈。新兴企业得以快速崛起,落后的玩家被迅速淘汰,形成了强大的自然进化机制。这种活力与竞争,才是真正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先的核心动力。
美国必须立刻采取的行动
如果美国继续保持观望,其在机器人领域的落后将不可逆转。应对之道包括:
1. 放宽监管:从“许可优先”转向“无需许可”,给予创业公司充分的实验和迭代空间。
2. 重建供应链:联合德国、日本、韩国等盟友,构建完整且可防御的机器人产业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3. 加大投资与政策支持:像冷战时期扶持航空航天与半导体产业那样,将机器人视为国家战略资产,而非普通商业产业。
4. 推动开放创新:鼓励企业、高校和实验室的跨界合作,确保美国能在算法、硬件和应用上形成互补优势。
结语
十多年前,Marc Andreessen 预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今天,机器人正在把这句话延伸到物理现实之中。它们将渗透制造业、物流、医疗、家庭,改变社会的运行逻辑。
但问题是,中国正在以压倒性的速度推进这场变革,而美国却受困于体制与政策的束缚。留给美国的时间已经不多。若不能迅速调整战略,机器人时代的主导权将拱手相让,而这不仅是产业之争,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与安全的根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