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权力更替倒计时 谁将接过鲍威尔的权杖

鲍威尔谢幕在即 特朗普提前谋局

 

2026年5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将正式届满。随着这一关键时刻的临近,华盛顿的政治暗流早已开始涌动。特朗普政府正在通过精心布局试图提前掌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方向。特朗普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采取的策略,是通过理事会关键席位的调整,逐步夺取七人理事会的多数投票权。

 

目前,特朗普阵营已成功推动 Stephen Miran 接替 Adriana Kugler,赢得第三个席位,而现任理事 Lisa Cook 因房贷欺诈指控面临辞职压力。只要再获得一席,特朗普便能实现对美联储理事会的多数掌控,从而在鲍威尔卸任前,就提前将货币政策纳入“特朗普规则”的框架之中。

 

这种围绕美联储控制权的博弈并非单纯的权力更迭,它还深刻影响着全球资本市场乃至加密货币未来格局。预测市场平台 Polymarket 和 Kalshi 的数据显示,多位对加密货币持开放态度的候选人已经浮出水面。市场赔率集中在凯文·哈塞特、凯文·沃什和克里斯托弗·沃勒三人身上,而马斯克的“意外入榜”更为这场角逐增添了戏剧性。

 

三大热门候选人:从财政政策设计师到稳定币拥护者

 

9月5日,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接受采访时首次点名了“前三名候选人”:哈塞特、沃什与沃勒。这三人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货币与金融理念。

 

凯文·哈塞特

 

哈塞特在预测市场上暂居领先位置。他不仅是特朗普的经济智囊,更在2017—2019年担任过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主导了《减税与就业法案》。其财务披露文件显示,他持有100万至500万美元的Coinbase股票,表明其与加密产业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政策立场上,哈塞特是典型的鸽派,主张积极降息以推动增长。这使得他成为市场眼中最可能带来“宽松周期”的人选。

 

凯文·沃什

 

“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桥梁”——这是市场对沃什的普遍评价。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因与雅诗兰黛家族的联姻而拥有深厚的政商资源。沃什在加密货币问题上态度复杂:既曾投资过Basis与Bitwise,又对比特币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其是年轻一代的“新黄金”。但他同时支持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这一立场在加密社区中引发争议。

 

克里斯托弗·沃勒

 

作为现任美联储理事,沃勒是少数明确支持稳定币的联储高官之一。他曾在演讲中提出“稳定币是合成美元”,能够强化而非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他坚决反对美联储直接发行CBDC,强调创新应主要来自私人部门。沃勒的态度被加密行业视为极大利好,也让他在预测市场上的热度快速上升。

 

其他潜在竞争者:多元光谱的货币观

 

除三大热门人选外,还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候选人:

 

- 米歇尔·鲍曼:主张监管应支持数字资产发展,认为稳定币将成为金融系统常驻要素。

 

- 斯科特·贝森特:现任财政部长,力挺稳定币维护美元霸权。

 

- 朱迪·谢尔顿:金本位拥护者,主张以加密方式重构货币体系。

 

- 罗杰·弗格森:传统建制派,强调美联储独立性。

 

- 亚瑟·拉弗:供给学派旗手,将比特币视为“私人规则货币”。

 

- 拉里·库德洛:立场从保守转向逐渐开放。

 

- 罗恩·保罗: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比特币坚定支持者。

 

- 查马斯·帕利哈皮蒂亚:硅谷投资巨头,提出利用比特币建立美国主权财富基金。

 

- 霍华德·卢特尼克:Tether托管人,与加密金融有深度商业纽带。

 

这份名单不仅展示了美国政商界对加密货币的多元认知,也揭示了未来政策可能的广阔走向。

 

市场预期:大放水时代还是加密牛市?

 

Galaxy Digital CEO Mike Novogratz 认为,下任主席人选或将成为加密市场的最大催化剂。如果特朗普任命一位“超级鸽派”,在经济尚未企稳时强行大幅降息,比特币价格或冲击20万美元。而Arthur Hayes 更是预测,若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比特币可能暴涨至340万美元。

 

然而,这种“流动性盛宴”的背后是严重的经济隐患。美联储独立性一旦丧失,美国长期信用与全球金融秩序都可能遭受冲击。Novogratz 就警告:“对比特币可能是好事,但对美国经济却是灾难。”

 

结语:靴子尚未落地

 

Polymarket 数据显示,特朗普在年内宣布继任者的概率不足一半,这意味着市场仍需耐心等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最终人选是谁,他们普遍展现出比以往更开放的金融创新态度。从比特币ETF落地到稳定币立法推进,从财政部官员积极发声到联储理事认可数字资产,这些信号共同指向一个趋势——传统金融最高权力机构正在为加密货币打开大门。

 

在这一进程中,美联储主席更替不仅是一次官僚程序,而可能成为加密货币和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转折点。市场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潜在的“新宽松时代”,也要直面其中潜藏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