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Gecko 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系统分析了 2025 年 8 月 22 日至 9 月 11 日期间,共 2549 名加密货币参与者在匿名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调查结果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在比特币已问世 16 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它“究竟是什么”的共识,正在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将它视作新型的“数字黄金”,另一部分人仍坚守中本聪最初“点对点电子现金”的理想,也有人干脆把它当作一场关于信仰与风险的长期投机。
在所有受访者中,58.1% 的人认同“比特币是一种数字黄金”这一理念,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叙事框架。自2009年中本聪创造比特币以来,这种“稀缺性价值储存”的类比始终贯穿比特币的发展脉络。比特币总量被限定为2100万枚,这种人为设定的稀缺性让人自然联想到实物黄金。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的价格上升、抗通胀属性被强化,“林迪效应”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存在得越久,人们越相信它会继续存在。如今,随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与法币贬值的担忧加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比特币视为对冲风险、保值增值的“21世纪黄金”。
然而,仅有14.9%的受访者仍坚守中本聪最初的愿景——把比特币视作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8年白皮书中提出的理想是创建一个无需中介、可直接支付的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但现实的发展轨迹却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比特币的区块容量限制、交易确认时间与手续费等问题,使得它难以胜任高频支付工具的角色。在此期间,出现了诸如闪电网络、稳定币、以及专门为支付设计的公链,这些方案在可扩展性与用户体验上都比比特币更具竞争力。结果,比特币的“支付叙事”被边缘化,而“储值叙事”成为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有17.1%的受访者认为比特币代表了对整个加密行业及区块链技术未来的押注。这类观点超越了单一资产的范畴,认为比特币不仅是一个金融工具,更是去中心化技术与社会实验的象征。对于这一群体而言,购买比特币相当于押注人类社会将逐步接受一种“无信任的金融架构”,并相信加密技术将重塑全球价值体系。在这种意义上,比特币成为整个加密文明的旗帜,而非单纯的投机标的。
与此同时,仍有9.9%的受访者持相对保守甚至怀疑的态度,他们将比特币视为一种高风险的投机性资产。这一群体的观点代表了主流金融界对加密市场的典型看法:价格波动剧烈、估值逻辑模糊、与实体经济关联度有限。虽然比例不高,但这部分人提醒着整个行业——比特币的成长仍伴随着系统性不确定性。其价格走势受宏观政策、市场流动性和叙事信仰共同驱动,极易在情绪波动中出现非理性行为。
从身份构成来看,不同群体的理念分布也呈现出明显差异。自认为“投资者”的受访者中,有高达64.4%的人认同“数字黄金”的说法,他们更注重长期持有与资产配置的逻辑。而“交易员”和“建设者”群体则展现出更高的多样性:47.9%的交易员认为比特币只是投机工具,45.6%的建设者则倾向将比特币视为一种更广泛的区块链生态代表。这种分化反映了参与者身份与认知方式的差异——对于投资者而言,比特币是一种静态储值资产;而对于开发者与交易者而言,它是一种动态实验场。
这份调查的背后,折射出比特币叙事从单一理想到多元共存的结构性转变。最初的“电子现金愿景”让位于“数字黄金”神话,而后者又被“科技押注”与“信仰投机”两种次叙事包围。如今的比特币,既是避险资产、又是价格波动的符号,既是自由主义金融的象征、也是全球风险偏好的晴雨表。
未来几年,随着比特币ETF的普及、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增加以及L2扩容技术的成熟,比特币的角色或将再次被改写。它可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进一步“黄金化”,也可能因去中心化支付网络的复兴重新靠近中本聪的初衷。无论结果如何,比特币的意义早已超越价格本身,它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的信仰、时代的焦虑,以及人类对未来金融秩序的集体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