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项目,适合拿到香港做RWA吗?”深圳南山的一家咖啡馆里,几位创业者围坐在一起,翻阅着厚厚的商业计划书。类似的场景正在大湾区多个城市不断上演。短短几个月间,RWA(Real World Assets Tokenization,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已经成为企业家、投行顾问乃至地方金融圈热议的关键词。
RWA的逻辑并不复杂:它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中的资产权益“上链”,形成可交易、可分割、可追踪的数字凭证,从而打通资产的确权、融资与全球流通。但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蜂拥赴港发RWA,一个更值得追问的问题是——这场热潮,究竟是融资的创新,还是“融势”的新叙事?
如今,RWA不仅成为香港金融创新的“招牌工程”,也正在被内地上市公司和产业资本视为新的资本突破口。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已有超过13家机构试水RWA,包括朗新集团、华夏基金、太平洋保险等,底层资产涵盖新能源设备、金融产品乃至农产品。这些项目的背后,则站着蚂蚁数科、OSL、HashKey等技术和合规合作方,构筑出“境内资产—香港确权—全球流通”的通路。
对于不少企业而言,RWA不仅仅是融资工具,更是一次品牌与资本的战略博弈。随着咨询中介订单激增,“RWA赴港潮”背后的竞争,也正在加速升温。
RWA融资案例迅速扩散
据多家金融机构和律所披露,2024年至今,已有朗新集团、协鑫能科、巡鹰集团、华夏基金、太平洋保险等企业成功完成RWA项目,底层资产涵盖基金、债券、黄金、房产抵押信贷、农产品等。朗新集团旗下的新电途平台将充电桩收益权上链融资;协鑫能科则将光伏电站未来收益进行代币化;巡鹰集团和奥瑞德分别以换电资产与AI服务器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
这些项目多以私募形式面向专业投资者发行,不对零售市场开放,募资规模从数千万至数亿元不等。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正在咨询RWA路径,尤其是房地产、光伏、文旅与能源行业的企业,试图通过代币化结构盘活资产,缓解融资压力。
RWA咨询与技术服务的热度也随之攀升。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过去一年内相关咨询数量暴增数倍,涉及企业、技术方、持牌管理人及撮合机构。RWA.xyz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全球链上RWA资产市值已突破250亿美元,不含稳定币部分。而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10万亿美元。
不过,尽管项目层出不穷,许多上市公司在年报或公告中对RWA项目着墨甚少,外界很难获取具体募资信息。这既反映出信息披露标准仍不统一,也说明RWA尚处于探索阶段,商业可行性与透明度仍待检验。
资本热潮与“币股联动”效应
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RWA项目的成本并不低。多名行业人士透露,在香港发行一个RWA项目的总费用往往超过250万港元,包括法律、托管、审计、链上部署等环节。若资产属于非标类,承诺回报通常需高于8%,债券类资产略低,否则难以吸引投资者。
因此,许多企业并非真为“融资”而来,而是借RWA塑造新叙事。“与其说是融资,不如说是‘融势’。”一名RWA顾问坦言。相比低成本的银行贷款,企业更看重RWA带来的品牌曝光、股价提振以及“币股联动”效应。
数据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奥瑞德在RWA发行后股价单日上涨10%,协鑫能科自宣布与蚂蚁数科合作以来股价三个月翻倍,朗新集团一年内上涨超过两倍。对于上市公司而言,RWA成为提升资本市场估值的新故事——既能展示创新姿态,又可刺激二级市场情绪。
这种模式虽具短期吸引力,但也潜藏结构性风险。RWA的底层资产多为未来收益权,其价值依赖项目持续经营能力,一旦收益不达预期,代币价格与信用风险将同步暴露。更重要的是,发行人或平台方的合规性与履约能力仍需市场验证。欧美已有多个RWA平台出现违约丑闻,提醒投资者“有底层资产”并不等于“无风险”。
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上链
现实中,RWA的操作门槛远高于想象。内地企业若赴港发行RWA,通常需通过联盟链确权资产,再由香港SPV(特殊目的公司)持有经营权益,以代币形式发行融资。由于成本高昂,一般要求资产规模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否则难以摊平支出。
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沙盒项目明确将固定收益、投资基金、绿色金融与供应链融资列为RWA优先主题。这意味着,具备稳定现金流、确权清晰且可验证的资产才具代币化潜力。
律师李力认为,适合RWA的资产应具备“可特定化、可追踪、现金流稳定”三要素。充电桩、光伏电站、换电站等“数字孪生”类资产由于可实时监控收益,被视为理想标的;而绿色低碳资产则符合政策导向,有望获得更高认可度。
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与理工大学联合发布的《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万物皆可RWA”是伪命题。成功的RWA项目必须同时满足价值稳定、确权合法和链下数据可验证三大门槛,否则将无法规模化落地。
监管层面,香港已在现有证券和信贷体系下探索“穿透式+功能导向”的监管框架,但由于RWA横跨多类资产属性,目前仍处于规则交叉与空白并存的阶段。研究员赵伟认为,建立透明的托管机制和链上可追溯系统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港股代币化与中概股回流设想
当香港RWA热潮方兴未艾,美国市场已率先在股票代币化领域掀起新一轮浪潮。2025年6月,Robinhood与Kraken相继推出美股代币交易,支持英伟达、苹果、特斯拉等热门股票全天候交易。
相比之下,港股代币化仍处萌芽阶段。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曾表示,相关议题已被提出,但仍在探索初期。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港股代币化更多是一种价格映射,代币本身不代表股票所有权,仅是追踪或兑付凭证,法律与监管边界尚待厘清。
不过,部分专家认为RWA或可成为中概股“回流香港”的潜在途径。与传统二次上市不同,RWA以技术方式实现资产映射,门槛更低、速度更快,或能拓展流动性与投资者基础。
Wind数据显示,目前仍有400多家中概股在美上市,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若部分企业能通过RWA方式在香港映射交易,将为本地市场带来新的资产增量与国际关注度。然而,监管认定、资产托管、清算交割等关键环节仍需制度创新。
未来,RWA的发展或不止于融资,更关乎全球资本体系的重构。正如一位区块链专家所言:“RWA不是把现实资产搬到链上,而是在重塑金融世界的确权逻辑。”在这一浪潮中,香港正成为现实与虚拟、金融与科技之间最具实验性的前沿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