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里,“去中心化”一直是加密世界最具感染力的叙事。它承载着对自由市场的理想、对传统权威的抗拒,也代表着技术力量打破金融垄断的浪漫想象。
然而,当区块链和加密资产逐步走向主流,一个残酷的现实正浮出水面:任何涉及资本、交易和社会信任的体系,都无法脱离规则而独立存在。
正如a16z在最新文章《Markets need rules, and crypto is no different》中所言,加密市场并不是法外之地,它只是市场演化的又一阶段。
技术创新改变了交易的方式,却无法改变“规则”这一底层逻辑。
Portal Labs借由这篇文章,结合中国的制度与监管环境,试图讨论:在中国语境下,规则如何塑造加密市场,又如何决定创业者的命运。
一、a16z的四个核心原则:规则是市场信任的底座
a16z认为,健康的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在稳定性、产权保护、透明度和公平竞争四个支柱之上。
这四个原则不仅是经济学共识,更是所有资本市场赖以运作的制度基石。
1. 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无法吸引长期资本。政策的稳定、监管的明确、司法的可执行,是企业敢于投资和创新的前提。
这对于Web3尤其重要——创业者需要知道,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将被视为非法;投资人也需要判断,规则是否会突然转向。
2. 产权保护
无论是链上资产还是现实财产,所有权的确立都是市场信任的根本。
区块链提供了技术上的确权工具,但如果没有法律的承认与司法保障,所谓的“链上所有权”依然是脆弱的幻影。
在传统市场中,产权保护与合同执行构成了社会协作的基础,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加密经济。
3.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
透明是防止欺诈、降低风险的唯一有效机制。
无论是代币发行、DeFi协议还是NFT市场,信息的公开和披露都是投资者信任的前提。
a16z强调,信息清晰不仅是监管的要求,更是市场效率的源头。
4. 公平竞争
当市场缺乏监管与透明机制时,往往被操纵和投机占据。
规则的作用不是限制竞争,而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创新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土壤。
a16z的这套逻辑,其实是对“自由市场”最现实的修正:真正的自由不是无序,而是在规则约束下的有序竞争。
二、中国语境的双重张力:一套制度,两种逻辑
当我们把这四个规则原则放进中国的监管体系中,它们的含义、重心与应用逻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国的加密市场,不仅面临国际监管趋严的外部压力,还要面对大陆与香港“一紧一松”的制度分化。
这种双轨制度让“规则”变得格外复杂:
- 在大陆,规则意味着红线与禁区;
- 在香港,规则意味着开放与路径依赖。
对中国Web3创业者来说,挑战不在于理解技术,而在于理解政治与监管的语言。
三、稳定性:在红线与创新之间求平衡
自2017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监管方向非常清晰:
ICO、代币交易、虚拟货币中介均属非法金融活动。
但与此同时,政府在区块链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确权、联盟链等领域又保持高度支持。
这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稳定”:
禁止金融化,但鼓励技术化;拒绝代币,却拥抱区块链。
因此,创业者要想在中国生存,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
如果项目围绕代币展开,合规空间几乎为零;
但如果聚焦于技术服务、数据确权、数字资产登记等方向,反而能在政策红线上稳步前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香港。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通过VASP牌照制度与稳定币监管条例,为资产类创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窗口。
但这种开放也带来了另一层复杂性——内地团队若想利用香港平台,必须在法律结构上实现境内外隔离,否则可能触碰跨境监管红线。
换句话说,大陆讲的是“防风险”,香港讲的是“建制度”。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空间,是创业团队的第一道生存课。
四、产权保护:从“加密确权”到“数据要素确权”
在欧美市场,加密资产的法律地位正在逐步确立,
但在中国大陆,“加密资产”并未被纳入任何法律上的财产范畴。
代币无法确权,持有也不受法律保护。
然而,中国并非否认确权,而是重新定义确权的边界。
确权的焦点正从加密资产转向“数据要素”“数字藏品”“联盟链资产”等更可控的领域。
这一转向体现了国家治理逻辑:确权必须在监管可控的框架内进行。
这意味着:
- 围绕代币设计产权,风险极高;
- 但围绕数据确权与数字资产登记,反而能获得政策支撑。
香港的路径则更接近国际标准。VASP制度为代币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链上产权”提供了现实承认。
中国创业者若想在这一框架内运作,就必须做到:
大陆研发、香港发币、制度隔离、信息透明。
这种制度性“分工”,是当前中港加密生态的基本格局。
五、透明度:灰色地带的风险与信任缺口
在中国大陆,透明度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监管红线模糊、政策尺度不定,许多项目以“技术服务”“海外架构”名义绕过监管,形成灰色生态。
这种环境带来两种风险:
- 对外:项目缺乏合规披露,难以获得国际资本信任;
- 对内:投资者缺乏真实信息,极易被误导或欺诈。
而在香港,信息披露反而成为监管核心。
持牌交易所需公开运营数据、审计报告与风险提示;稳定币发行方需定期披露储备资产。
这种透明机制虽提高了准入门槛,却为市场建立了信任的信用体系。
对中国创业团队而言,这意味着两种叙事体系:
- 在大陆,要“低调合规”,控制信息披露;
- 在香港,要“主动合规”,强化信息透明。
能否在两种叙事间自如切换,决定了一个团队能否真正做到跨制度生存。
六、公平竞争:秩序内突围 vs 灰度中生存
在大陆,加密市场被禁止后,公开竞争的场所被彻底关闭。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反而形成了资源垄断与关系竞争的生态。
创业者比拼的不再是产品力,而是“谁能在灰度中更稳地生存”。
香港的情况恰恰相反。
VASP牌照、稳定币法规、KYC机制……这些制度虽然严格,却构建了可预期的竞争秩序。
在这里,团队凭借的是合规能力、品牌信誉与长期主义。
对志在国际化的中国团队来说,真正的机遇不在灰度,而在秩序。
规则不仅是限制,更是竞争的护城河。
七、结语:在规则中生长,而非绕过规则
a16z的核心观点看似简单,却对中国加密生态有深刻启示:
市场需要规则,加密也不例外。
放在中国语境下,这句话更像一种生存哲学。
规则不是障碍,而是现实;不是敌人,而是生态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的Web3创业者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制度理解力——
懂得在规则的缝隙中寻找机会,在制度的约束下构建信任。
真正的赢家,不是能绕过规则的人,而是能在规则中找到生长空间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合规本身就是竞争力。
而那些能够在制度化秩序中站稳脚跟的团队,才是中国Web3时代真正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