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新的泡沫工厂

这几天在日本,偶然听到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当地一家名叫 alt.ai 的AI公司,去年还风光无限,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时被誉为“日本的OpenAI”,主打能实现“高同步率数字分身”的黑科技——据说可以让你的虚拟替身开会、聊天、甚至做公开演讲。

 

但没过一年,公司就轰然倒塌。财务报表摊开一看,营收数据水分惊人;创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未真正露面,只通过“数字分身”接受过三次媒体采访——活脱脱像是在“用AI骗AI”。

 

于是不得不感叹:AI确实是全人类的大事,连“熟悉的配方”都能全球通用。

 

为什么说AI叙事已经逐渐离谱?因为眼下的AI世界,正上演着两个越来越荒诞的剧情。

 

剧情一:数据中心的军备竞赛像极了冷战时代的军工狂热

 

一边是OpenAI计划修建代号“星际之门”的超大算力集群,动辄千亿投资;另一边是Meta宣布要在全球建设面积堪比曼哈顿的数据中心群。更离谱的是,英伟达不仅卖“铲子”(芯片),还直接入股“挖矿公司”——即那些疯狂烧钱训练模型的AI企业。挖得越猛,铲子卖得越好,循环正反馈堪称完美。

 

资本市场也在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中彻底失去理性。每一次融资都像是一次能量爆炸——数百亿美元级的投资动辄就落地,所有人都坚信“AI是未来”,但很少有人问一句:这未来到底花得值不值?

 

模型越堆越大,账单越刷越厚,估值高到天际。泡沫味道弥漫在空气里。贝恩咨询测算,如果这场AI基建狂欢要在2030年前“值回票价”,全球AI产业每年需创造 2万亿美元营收——相当于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和英伟达六大巨头2024年总营收的总和。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至今,真正盈利的AI公司屈指可数。

 

剧情二:AI公司的商业逻辑开始像极了“币圈套娃”

 

OpenAI声称签下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长期合同订单,但去年全年营收只有约120亿美元。表面风光背后,是一个相互“转钱”的巨大循环:

 

英伟达出资1000亿美元给OpenAI建算力中心,OpenAI再拿这笔钱买回英伟达的GPU;xAI拿英伟达的钱再去采购英伟达的处理器;甚至OpenAI还从AMD采购6GW算力芯片,并以低价换取AMD股票。

 

看起来钱在流动,实际上却像是在玩“你付我、我付你”的循环游戏。若把这些资金互转去掉,真正的利润几乎无处可寻。

 

当前AI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订阅费。但若要靠订阅模式撑起如此庞大的产业,全球AI用户的付费意愿必须比目前的软件市场高出五倍以上。这显然不现实。算力折旧周期极短(通常只有2-3年),硬件更新更是无底洞。

 

于是问题来了:当利润模型撑不住时,该怎么办?

 

有人想起了加密行业的历史剧本——当DeFi热潮褪去,资本转向了“元宇宙”叙事。 如今AI圈的走向几乎如出一辙:

 

OpenAI推AI版TikTok——Sora;Meta打造社交AI产品Vibes;一切都在变成流量生意。算法、模型、视频生成、情感交互,都被包装成新的“广告载体”。这也许才是资本真正的目标。

 

我曾在一次播客中和朋友Will聊到一个“暴论”:科技泡沫往往呈代际轮回,两个相似的时代之间的间隔大约是25年。

 

2025减去25,刚好回到2000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轰然破裂。

 

当然,现在没人敢直接拿AI和当年的互联网相比。只要你敢说一句“AI或许也有泡沫”,就会被讥为不懂时代。于是,大多数投资者宁可押错,也绝不缺席。毕竟,谁愿意错过“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机会”?

 

但历史从未改变它的规律:当技术变成叙事,当叙事变成信仰,泡沫也就不远了。

 

AI也许真能改变世界,但它未必能拯救资本市场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