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交易量创新高 市场定价权正在重构

2025年第三季度,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现货交易量达到惊人的 1.43万亿美元,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也宣告加密市场的定价方式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迁移。相比第二季度的1万亿美元,环比增幅高达43.6%,同时超过了今年第一季度的1.2万亿美元高点,成为有史以来表现最强的季度。

 

单月数据同样亮眼。8月的交易量达到5105亿美元,9月为4991亿美元,两者分别位列历史第二、第三高,仅次于2025年1月的5603亿美元。根据The Block的统计,DEX交易量已占中心化交易所(CEX)现货总量的17.7%,比上季度略有上升,但其象征意义远超这0.1个百分点的增幅——这意味着去中心化交易正在从“补充角色”跃升为市场定价的核心环节。

 

这一里程碑不仅体现了基础设施的成熟,也揭示出流动性分布的深刻变迁。Uniswap、Curve、SushiSwap、PancakeSwap 等平台的协议层流动性不断扩张,撮合效率、价格滑点与交易深度的优化,使得DEX能够在高波动时期维持稳定的交易体验。换言之,去中心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在主流市场中与中心化交易所抗衡的能力。

 

分析师 Ignas 在近期的市场报告中指出,这一轮交易量飙升的背后,是价格发现机制的迁移。过去,新币的价格通常由中心化交易所主导,Binance、OKX 等平台是价格形成的起点。而如今,这一过程正在反转。Ignas注意到,Binance近期上线的代币在CEX市场表现普遍疲软,价格往往在DEX阶段已被充分消化。例如,Simon’s Cat(CAT)与Magic Eden(ME)上线后均暴跌约70%,Velodrome(VELO)在币安上线后也急挫至0.1154美元。

 

这些案例表明,价格发现正从中心化场所转移到链上自动做市商(AMM)与RFQ拍卖机制之中。中心化交易所逐渐成为退出流动性与结算清算的场域,而非决定价格的核心舞台。Ignas总结道:“过去,价格发现发生在VC私募市场,CEX只是退出通道;如今,DEX成为发现价格的主场,而CEX则负责流动性回收。”

 

支撑这一趋势的,是DEX用户结构的深刻变化。链上“聪明钱”——包括做市机器人、算法交易者以及基金化的流动性提供者——正在主导交易活动。他们利用复杂的智能合约策略捕捉价格差异,使得AMM曲线与求解器网络成为市场主要的价格形成机制。

 

这种变革的影响远不止交易层面。当DEX连续数月维持千亿美元级别的交易量后,整个市场的技术与数据基建正在发生迁移:指数编制商将更多参考链上价格数据,做市模型开始从订单簿向流动性池优化,预言机系统(如Chainlink、Pyth)也逐步将DEX报价纳入核心输入源。未来,价格将更少依赖中心化撮合,更依赖链上可编程的自动平衡逻辑。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与传统金融参与者也开始重新定义DEX的角色。它们不再将DEX视为“风险补充”,而是视为核心信息源。在高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带来的数据优势下,监管沙盒和链上审计工具正推动链上流动性成为金融数据的“第一现场”。

 

然而,CEX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中心化交易所的深度流动性、合规托管与法币结算通道,仍是整个市场稳健运行的关键支撑。它为资金轮动、杠杆清算和机构结算提供出口。这种“双层结构”使得价格可以在去中心化轨道上形成,同时为大规模资金的即时退出保留足够通道。

 

可以说,2025年第三季度标志着加密市场的一次历史性分水岭:价格发现权正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市场信任从品牌转向算法,流动性从平台迁向协议。随着智能合约与求解器网络不断演化,一个透明、高效、可编程的金融市场正在链上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