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十多年前中国首次涉足加密货币以来,该国的加密货币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比特币挖矿的全球主导地位,到 2021 年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在中国大陆几乎全面被禁止,中国的政策立场经历了从高度拥抱到全面清除的极端转变。
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则采取了不同路径。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为数字资产建立了受监管框架,逐步形成了可控的创新环境。分析人士指出,香港的经验可能为未来中国大陆政策提供参考。
截至 2025 年,中国大陆仍严格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但监管姿态出现微妙变化,同时香港的发展显示出中央政府可能在部分领域保持灵活态度。
中国加密货币格局回顾
中国曾长期主导全球比特币挖矿和中心化交易所市场,但严格的监管禁令迅速削弱了其行业主导地位。大多数矿业运营商和交易所已转移海外,并在全球市场继续占据重要份额。
比特币挖矿在中国曾一度占全球算力 60-75%,推动了矿机制造业和矿业公司的快速发展,其中比特大陆成为全球领先的 ASIC 挖矿硬件制造商。随着 2019-2021 年监管收紧,中国在全球矿业中的影响力下降,许多公司将业务迁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电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同时,中国的交易所生态在 2013-2017 年间发展迅速,火币、OKX(原 OKCoin)、币安等平台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中心化交易所巨头。尽管这些平台在中国大陆成立,但随着监管收紧,它们纷纷迁往海外,继续服务全球市场。
政府持有的加密货币
尽管中国实施禁令,政府仍可能持有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主要来源于与犯罪相关的没收资产,例如 PlusToken 庞氏骗局的资金。PlusToken 骗局自 2018 年曝光后,涉及资金超过 22 亿美元,涵盖比特币、以太坊、XRP、LTC 等多种代币。
中国当局在抓捕和没收过程中,法院裁定这些资产依法处理,收益上缴国库。然而,官方尚未明确披露这些资产是否已全部出售或如何处置。链上分析显示部分资产通过混币器和交易所清算,暗示可能存在重新分配或流动的行为。
监管政策演变
中国加密货币监管始于 2013 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禁止金融机构处理比特币,并将其认定为商品而非货币。2017 年 ICO 热潮中,六大部门联合禁令禁止所有代币融资和国内交易所运营。
2021 年,监管力度进一步升级:金融机构和支付公司被禁止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内蒙古、新疆、四川等主要矿区陆续出台挖矿禁令。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发布联合声明,全面禁止所有加密货币交易,标志着迄今最严格的监管措施。
尽管交易和服务受到限制,个人持有加密货币尚未被明确认定为违法。
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
2025 年,美国签署《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建立全面监管框架,规定稳定币必须由受监管金融机构发行,并以现金、国债等优质资产 1:1 支撑,同时明确反洗钱、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要求。此举进一步巩固美元在全球数字支付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美元地位增强,中国加强了数字人民币(e-CNY)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数字人民币旨在增强货币主权,减少对美元体系依赖。这表明,中国在严格禁止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同时,也在探索官方数字资产的创新与国际影响力。
香港的战略角色
香港成为大中华地区加密货币创新的前沿阵地。2025 年 8 月,香港金管局根据《稳定币条例》推出稳定币发行者发牌制度,规定资本充足率、储备隔离和反洗钱要求,并允许持牌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发行零售及批发用途的稳定币。这一监管明确性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和企业家关注,并为东西方加密生态搭建桥梁。
观察人士认为,中央政府允许香港率先探索稳定币和数字资产创新,是一种受控试验策略。通过监管沙盒模式,中国可以在保持国内严格禁令的同时,观察市场、风险和收益,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结论
中国大陆与加密货币的关系呈现“双轨制”特征:一方面严格禁止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另一方面通过香港试验稳定币监管和数字资产创新。尽管数字人民币仍是政策核心,但香港的发展表明中央政府正在谨慎观察全球加密趋势。
对投资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信息清晰:大陆市场仍封闭,但香港已成为战略枢纽,可能塑造该地区未来数字资产格局。未来政策的调整,将取决于中国在国家控制、经济机遇和全球竞争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