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周的剧烈震荡中,曾经铺天盖地的 Meme 行情几乎戛然而止。短暂的狂热退去,投机者的欢呼声消散无踪,社交平台重新陷入冷清的理性讨论。潮水褪去之后,真正值得被追问的问题才浮现出来:在“玩梗文化”与“建设主义”之间,这个行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或许是出于某种不愿妥协的理想主义,我仍然更倾向于“Build”阵营。并非因为我否定 Meme 的文化意义——事实上,Meme 作为后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性表达,确实是社会情绪、共识符号与传播结构的集合体,具有凝聚价值的天然属性。但当下市场上那些带有明显“媚上”倾向、以逐利为目的而快速包装出来的伪 Meme,却早已偏离了这种文化的原意。它们依赖于价格涨幅和外部注意力的持续正反馈,而非源自真实的社群共鸣。这种脆弱的结构在情绪一旦反转时,便会迅速坍塌,留下的是被耗尽的信任与失焦的价值。
这种借“创新”之名行“投机”之实的现象,并非第一次上演。回望过去十余年的加密史,从比特币的白皮书问世,到以太坊智能合约的登场,再到 Layer 1 与 Layer 2 的性能革新,以及 DeFi、NFT、GameFi、Meme 等多轮叙事的接力,几乎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伴随着一场投机狂潮。比特币时代有“矿币神话”,以太坊时代有泡沫横生的 ICO,DeFi 曾带来自由金融的浪潮,也制造了无数 Rug 骗局;NFT 让艺术数字化,却也让无数图片归零。如今的 Meme 热,不过是历史周期的又一次重复。
遗憾的是,每一次这样的狂欢,往往以少数人收割和多数人亏损告终,并在公众层面进一步加深了“加密等于赌博”的刻板印象。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从来不是这些短暂的投机高潮,而是那些默默构建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们。比特币让去中心化成为信仰,以太坊、Solana、Aptos 等平台让链上计算与可编程性落地,Aave 与 Uniswap 打开了无需许可的金融体系,OKX Wallet、MetaMask、Phantom 打通了链上世界的入口,Tether 与 Circle 则用稳定币将加密货币引向主流支付生态。每一项突破,都是无数次实验、迭代与耐心积累的结果。
2025 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BTC 与 ETH 的 ETF 被纳入传统金融体系,稳定币首次获得立法承认,RWA 与链上证券化资产的融合正成为现实,传统股权与链上资产的边界被迅速打破。主流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区块链,不是因为投机者的喧嚣,而是因为看到了技术正在重塑金融的结构逻辑——DeFi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与流动性,稳定币重构了支付与清算的底层体系,RWA 让现实资产获得了新的流动路径。这些才是市值增长的底层逻辑,而非某个投机故事的短暂高潮。
真正的创新需要时间的沉淀与信念的坚持。从代码安全到合规体系,从用户教育到真实应用场景的落地,建设的过程永远缓慢、艰难,甚至乏味。相比之下,以 Meme 为旗号的短线狂欢似乎更能制造即时的满足感,它在视觉上鲜艳、在传播上迅猛,但其生命周期往往短暂得令人唏嘘。当潮水褪去,所谓的财富效应最终化为波动的幻觉——上涨是激情,回落才是现实。
OKX CEO Star 曾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平台批量制造 Meme 的行为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却是一种典型的“杀鸡取卵”,不仅损害行业生态的长期健康,也可能触及法律与监管的边界。一个真正成熟的加密市场,需要的不是“造梦”,而是秩序、公平与透明。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每当一轮投机浪潮崩塌,总有一批坚持长期主义的团队在默默收拾残局。他们修复信任,重塑叙事,用新的产品与技术去弥补过去的伤痕。这样的循环或许漫长而曲折,但正是它,让加密行业一次又一次在废墟上重生。
近期的暴跌不过是另一场周期的洗礼。24 小时内 200 亿美元的爆仓、市场的剧烈震荡,让人想起 3·12 与 5·19 的旧梦。但这一次,行业的反应截然不同:Solana 在高负载下依然维持 6000—8000 TPS,Aave 在极端波动中完成了 1.8 亿美元的安全清算,OKX 系统稳定运行,各项指标平稳。底层架构的韧性,成为了市场信心的最后防线。
或许,这就是“Build”的真正意义所在。它不是对抗投机的道德标签,而是一种让行业在反复冲刷后仍能屹立不倒的能力。短期的喧嚣终将散去,但在每一次波动之后,留下的代码、工具与基础设施,才是推动这个世界向前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