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的下一个里程碑,不在规模,而在信任

编者按:

 

当 DeFi 的复杂度高到连专业玩家都难以完全掌控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将主动权重新交还给普通人?

 

本文来自 Lemniscap 的最新研究,系统梳理了“智能代理金融”(Agentic Finance)的崛起逻辑与现实瓶颈。从 &milo、Meridian 到 SendAI、The Hive,这些早期项目展示了 AI 如何成为链上交互的新接口,也暴露出其在执行可靠性、权限安全与验证机制上的巨大缺口。

 

作者指出,DeFi 想迈向下一个阶段,关键并不在更聪明的模型,而在更可信的结构——让代理的每一次行动都可验证、可追溯、可被信任。

 

这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分水岭,更是一场关于信任重构的实验。正如文中所言:DeFi 的下一个里程碑,不是规模的扩大,而是对自动化的信任。

 

一、当复杂成为壁垒

 

到 2025 年,DeFi 已不再是那个只属于“极客与矿工”的世界。

 

机构资金单季流入超过 100 亿美元,全球活跃协议突破 3000 个,总锁仓量(TVL)达 16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无论是 DEX、永续合约还是 RWA,DeFi 的经济体早已蔓延成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宇宙。

 

但繁荣的另一面,是复杂性的爆炸。

 

参数越来越多、交互越来越深、风险暴露越来越隐蔽。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链上的世界已经难以驾驭。要想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就必须构建能让人做出正确决策的智能辅助系统——这正是“智能代理金融”的起点。

 

二、从“执行者”到“副驾驶”:AI 接管复杂性

 

随着 AI 逐渐嵌入生活,自动化已成为一种集体习惯。智能代理(Agent)的出现,正试图将这种习惯带入金融世界。它们不只是一个界面,而是一种新范式:让人类发出意图,AI 负责执行。

 

在 DeFi 中,这一趋势催生出两类代表性形态:

 

- Copilot 型代理:如 &milo、Meridian,帮助用户决策、理解仓位与执行基础操作;

 

- Quant 型代理:如 SendAI、Giza,专注策略构建与自动执行,相当于链上的“量化驾驶系统”。

 

这两类代理的使命,都是让链上操作变得更自然、更智能——用一句话描述,就是“你说目标,它替你完成”。

 

三、AI 副驾驶:从聊天到决策

 

以 &milo 为例,它的“副驾驶”模式让用户能用自然语言完成资产配置、收益比较与再平衡操作。它像是一个耐心的投顾,让你在不失控制的情况下摆脱繁琐。

 

Meridian 则将这种体验延伸到移动端,让初学者以最直觉的方式完成换币、质押与投资。更重要的是,当它无法执行某项任务时,会明确解释原因——这种“诚实的边界”,恰恰是信任的开始。

 

而 The Hive 走上了另一条路。它通过多个 DeFi 代理的协同组成“蜂群”,在一个聊天界面中实现跨链与收益策略的协调执行。这种“多代理合作”的范式,意味着未来的 DeFi 操作或许将由一群智能体协作完成,而非单一脚本。

 

然而,理想之下仍有瑕疵:执行延迟、合约地址错误、权限混乱……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智能代理离“可靠执行者”仍有距离。

 

四、AI 自动驾驶:策略的机器化延伸

 

另一端的 Quant Agents,则正在把金融自动化推向极限。

 

SendAI 为此提供了“Agent Kit”,让开发者能在 Solana 上部署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代理。它们能独立完成代币交换、流动性管理、借贷操作,甚至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再平衡。SendAI 创始人 Yash 总结得极为简洁:“未来的每个代理,都会有自己的钱包。”

 

与此同时,Lomen 让用户可以“一键部署策略”,Unblinked 则提供 AI 驱动的策略实验环境——类似“DeFi 版 Cursor”,让策略在沙盒中运行与优化。Almanak 更进一步,将编程代理与回测代理结合,用自然语言描述策略后,AI 自动生成可用代码并完成上万次模拟。

 

这些自动驾驶系统让普通人也能触碰到过去属于机构的量化工具,但也暴露出一个根本问题:它们仍是盲目的执行者。

 

当市场波动、流动性枯竭或预言机延迟时,代理仍可能“机械地”重试同一错误。智能,却未必意味着安全。

 

五、信任的裂隙:黑箱中的风险

 

几乎所有现有代理都存在共同的症结——它们在“黑箱”中运行。

 

你无法知道它参考了哪些数据、为什么做出那个决策、是否检测了链上最新状态。交易执行后,缺乏签名验证的记录,也难以核对其是否真正遵守策略。

 

这意味着:在一个本应“去信任化”的体系里,用户却被迫重新“相信”AI。

 

而真正的 DeFi,不该建立在“相信开发者”的前提上,而应建立在“你可以验证”的结构中。

 

六、从“相信我们”到“请你验证”

 

要让自动化金融真正可靠,DeFi 必须补齐一个关键层——可验证可靠性(Verifiable Reliability)。

 

这意味着:代理的每一步行动都应被验证、被追溯、被问责。

 

不是让用户看到每一行代码,而是让结果具有可审计性。无论是通过可信执行环境(TEE)、零知识证明,还是会话式权限控制,只要能证明“代理确实遵守了设定边界”,信任就能重建。

 

这种验证层可分级应用:

 

- 对普通用户而言,轻量化规则(支出上限、确认节点、时间窗口)即可提供足够保障;

 

- 对机构或高风险场景,则需要强证明与正式验证体系。

 

换句话说,信任不再来自品牌或宣称,而来自结构化的验证逻辑。

 

七、让协议为代理准备好

 

除了验证层,DeFi 协议本身也必须变得“代理友好”。

 

当前多数协议并未为自动化交互而设计:接口不稳定、错误代码模糊、权限范围过宽。未来的协议应支持可预览的操作(dry-run)、一致的数据结构、安全重试机制,以及限定范围的 Session 权限系统。

 

Termina 的 SVM 引擎便是一个原型——它为 AI 代理提供原生的 Solana 运行时环境,使代理能在链上直接决策、建模与学习。这种“嵌入式执行”将成为 DeFi 与 AI 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这些底层改造完成,用户将不再需要“看护”自己的自动化系统;团队能更专注于创新而非排错;机构也终于能获得他们长期缺乏的那一层安全与确定性。

 

八、时间表:从副驾驶到主控台

 

未来六个月内,我们预计“副驾驶型代理”将率先成熟——数据管线与自然语言接口的完善,会让日常交互更顺畅。

 

一年之内,随着验证标准与安全权限机制落地,代理将能跨协议协调执行,人类只需批准关键步骤。

 

而当验证层与执行层彻底融合,智能代理或将成为 DeFi 的默认界面——届时,我们将不再说“我在用 DeFi”,而是“我在让我的代理做这件事”。

 

结语:信任的重生

 

“智能代理金融”正在让金融的门槛再次下降,让自动化成为大众能力的延伸。但它的未来,绝不会仅仅取决于更聪明的 AI,而在于能否建立一套可验证、可信任、可被审计的自动化结构。

 

真正的创新,不是让模型更像人,而是让机器的行为更值得信任。

 

DeFi 的下一个里程碑,也许不是规模的跃升,而是——自动化的可信度。